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繁星計畫是一項高中升大學的甄選方式,其初衷在於縮小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提供偏鄉學生更多進入頂大的機會。由於偏鄉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導致這些學生在標準化入學測驗的表現普遍不如城市學生。繁星計畫因此採取綜合評估的方式,除了考量標準化測驗成績外,更重視學生在校的學業表現,即使測驗成績未達到頂尖大學的錄取門檻,只要在校成績優秀,學生仍有機會進入理想的大學。

這項制度自實施以來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部分人認為繁星生的學術能力不足,尤其是這類學生的入學測驗成績往往遠低於頂尖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他們質疑繁星生是否能夠應付頂尖大學的高強度課業。然而,也有支持者認為繁星生的優勢在於展現出長期穩定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在校成績更顯示學生的學業態度及努力程度。他們相信這些學生一旦進入大學,會更珍惜學習機會,而繁星計畫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筆者認為好的在校成績的確能彰顯學生在學業上的積極度,但深入探討後可以發現,繁星計畫的評估方式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繁星計畫採計的在校成績主要來自於小考、段考以及作業成績,這些考試的範圍相對狹窄。如果學生僅能在小範圍的測驗中表現優異,但在大範圍的測驗如標準化入學考試中表現不佳,其對學業內容的融會貫通能力便可能受到質疑。

ADEY1481
圖片取自:(wikipedia

此外,繁星計畫的評比標準也未必公平。例如,在明星高中就讀的學生通常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要在同儕中維持高排名的難度也更高。相比之下,普通高中或偏鄉高中學生的排名相對容易提升,這是否造成了另一種不公?更進一步來說,各所高中的評分標準也可能存在差異。過往也有私校為了提高學生在繁星計畫中的表現,透過技術性手段調整成績,這進一步凸顯了評估標準的不一致性。

並非全然否定繁星計畫的價值,而是認為該制度應進一步優化,採取更多元的評估方式,同時也應重視學生在標準化測驗中的表現,因為這能反映學生對廣泛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最重要的是,應該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偏鄉教育的改善中,從根本上提升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非僅靠政策去彌補現有的資源差距。

繁星計畫的設立無疑是出於善意,其初衷也值得肯定。但若希望這項制度能夠真正發揮其價值,就必須在公平性與評估多元性上持續精進,才能讓更多學生真正受惠,也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加合理,為社會帶來長遠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