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敬彦台北报导】 图片来源:中研院地球所-研究人员

台北将来没有冬天?

大家能想像,当有一天“冬天”从台北市消失时,会是什么样的景况?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汪中和老师受访指出,今年四月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史无前例地在全球130个测站都测出超过400ppm的数值,这代表地表、海洋及大气都在快速增温中。而台北市因都市热岛效应,温度飙升的速度更冠于全台,预计在2050年之前,台北一年可能会有九个月是夏天。若人类不赶紧回转改善环境,甚至西元2100年就可能发生一整年“台北无冬天”。

地壳增温 地震频繁不可忽视
“当每年平均超过摄氏20度的天数持续增加时,发生旱、涝及地震等天灾的频率就会倍增。”汪中和表示,根据气象学分类,月均温低于20度才被归类为“冬季”,从2010年起,台北市每年月均温低于这个数值只剩下十二至二月这3个月。但每年日均温超过30度的天数,却从1976的11天,剧增到现在的43天,去年更高达67天。保守预计到2080年之后,每年日均温就会有90天超过30度。

今年五月16日,台北市就出现摄氏35度的高温。他指出,这个高温出现在五月,就是“气候暖化”加速的警讯。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超过400ppm,除了让台北市“一年比一年更热”之外,大气温度的升高,造成地壳的连动增温。从长期观测资料来看,台北盆地周边断层带愈来愈活络,不仅“有感”地震的频率增加,发生芮氏规模7以上地震的概率也大为提高。

“当年921大地震那种等级的地震若是发生在台北市,现在40%的建筑物都会被震垮。”汪中和提醒,他最近跟行政院进行“气候变迁对台湾国土的冲击及影响”专案报告时就直言,台北市现在没有可以同时容纳十万人在发生具有毁灭性的强震后避难的场所,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加上地底温度不断增加,包括台铁、高铁及捷运在台北市区段的地下化交通建设,结构安全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捷运板南线的裂缝及轨道变形,未必是大巨蛋施工单一因素所造成,也不见得只出现在国父纪念馆一处,台北市政府应该要尽快针对捷运地下化的区段,进行监测和总体检。


台北市高温趋势图(汪中和提供)

台北防灾强度仍不足
根据台北市政府主计处最新统计,现在至少有270万人聚居在台北市,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更高达9,956人。汪中和表示,按照台北市现有的防灾软硬件设施,若是发生像莫拉克风灾那种“将一年的雨量,在三天之内下完”的强降雨,将会有三分之一的区域被“淹没”,政府必须尽快推动“海绵化城市”计划,从建置“透水性铺面”道路到整体的排洪设施建置,都要赶快著手进行。

谈到全台湾气候变迁趋势,“台北市”是怎么样的重要指标?汪老师说,台北是台湾的政治中枢,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由于台北地狭人稠,一旦一个规模7以上的强震或是一次强降雨,就会造成无可计数的生命财产损失。无论是强降雨或大地震,一年里高温的时间愈来愈长(多),都是很重要的指标,特别台北市年均温的升高速度又是台湾之最。

过去卅多年在国家级的气候变迁研究领域,汪中和身为一位基督徒,扮演“守望者”的角色,让“气候观测数据说话”,向执政者提出建言,也提醒社会大众正视气候暖化是“现在进行式”,绝对不要轻忽。


台北市高温趋势图(汪中和提供)

考虑中央机关逐步迁出台北
汪中和提到,921大地震发生前,台湾一年的“有感”地震不到百次,现在则是平均每年都超过600次,这就是地壳增温的影响。特别是台北位于山脚断层、新庄断层及台北断层的交会处,依照过去一世纪的地震观测纪录,台湾与日本有紧密的互动关系,2011年日本东北发生大地震,按照历史经验,到2020年之前,台湾也有发生超级强震的可能。他不知道会不会发生在台北,但“我们不能不防患未然,预先做准备”。

“每个台北市民都是可以为这个城市‘降温’的推手。”汪中和说,面对台北的夏天来临时间愈来愈早(提前到五月中旬),每日平均温度也不断攀高的现况,他建议可以从“汽電單車减少上路的日数”开始,逐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像原本一周开(骑)车7天的民众,可以先减为3-5天。而室内空调的温度,也不要超过26度,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行动。就长期来看,政府需要做好中央机关及五院逐步迁出台北市的规画,并且采取行动,让人口不要过度集中在台北市,这也是在势不可挡的全球暖化趋势下,防灾及减灾的具体作为。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汪中和:正视台北高温警讯 防灾减灾防患未然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