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鲁力立

我并不喜食泥螺,但依然对其赞不绝口。有些美食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传承的除了本身的滋味,更是一种地域和乡土的气息。因此方能千年流传,生生不息。

在中国,吃螺的人不多,恐怕也只有傍水而居的人们才有这种习惯和胃口。田螺,肉多汁盛,很有嚼劲;方田螺,也就是大排挡上最常见的下酒菜,被俗称为“螺蛳”的,肉质紧实,吮吸有味儿。我的家乡位于黄海之滨,是一座被水环绕和交织的城市。河道密布,穿城而过的就有通榆河、串场河等多条大河。处处是稻田,灌溉水渠在田野中纵横。一切都为螺蛳这种水生动物提供了舒坦的栖居地。

万物相生相克,这里的百姓春末夏初后便是螺蛳最大的天敌。爆炒、炖汤、甚至做成馅。螺蛳本身的肉质很少,吃起来也是相当繁琐,但是水乡人就是爱吮吸螺蛳的快感。夏夜,一盘炒螺蛳,两杯黄酒,滋味十足。

然而,无论从滋味、习性、烹饪方法,泥螺都截然不同。从产地而言,泥螺依海生于滩涂,因此称为泥螺。东海与黄海盛产。从体态看,泥螺外壳薄脆,身体部分裸露在外,反倒是遮住壳的一部分。而这些都决定了其肉质的特殊。古语有言,“年年梅雨后,万瓮人姑胥”。说的便是梅雨季后,海边的渔民们便都会倾巢出动捉泥螺的盛况。可见,泥螺美味的魅力。

为了最大可能保存这种海鲜美味,江浙百姓则用了糟醉泥螺的古朴方式。用20%左右浓度的盐卤浸泡。之后用凉开水洗净,沥水,加入曲酒,赤砂糖,姜片,蒜瓣等佐料入缸。之后每日必须搅动,一到两周后便可食用。而如需要久存,则需要装坛密封,数年打开,则浓香扑鼻。这只是大致的步骤,而我的家乡东台醉黄泥螺则有更为严密的做法和成熟的加工方式。现在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的醉泥螺已经远销海外。

腌渍得当的泥螺会有一种咸甜皆宜,酒香扑鼻的滋味。这应该也是与江浙一带的口味一脉相承。吃食的方法则更讲究。螺内含有一颗乳黄色的油脂,晶莹剔透,被称为“软金”。嘴巴轻轻一嘬,鲜嫩的螺肉就会滑入口中。然而,小时候却从来都掌握不好唇齿之间的火候,泥螺壳以及肉体终端的泥沙也会带入,痛苦不堪。正如民间所言,“三只醉螺一嘴泥”。不过,身为水乡人,从小就开始练就巧舌如簧,一嘬一咬一吐,现在的我品尝泥螺毫无压力。

又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的家乡宴席中凉菜必有八珍之一——醉泥螺。因为此时的泥螺,刚刚长成,体内泥沙少,味道也格外鲜美多汁。然而,泥螺本身性寒,我因脾胃不和而不能多食。然而即便嗅其味,也让我垂涎欲滴。这大抵就是家乡的味道。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石林斗牛——赛场上的飞沙走石
菁菁校园春意盎,紫荆花开满庭芳
大理,美在城市每一个角落
最文艺的烤鱼店——“探鱼”
小绿汁,梦回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