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康健杂志217期
作者/李瑟
图片/王建栋
李安,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这样被介绍:是得过3届奥斯卡金像奖、2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2届柏林影展金熊奖、5座英国电影学院奖、5座金球奖、5座金马奖的国际大导演。
但不管他拿了全世界多少奖项,多少掌声与崇拜,他还是跟所有的人一样,会老。刚满62岁,标准的出生于台湾的四年级生(1954年生),走过物质缺乏,被大学联考折磨(当年每10人只容1.4人挤进大学窄门,其他人落榜,而他就曾是落榜生之一),走过忧患意识困顿与自我怀疑的30、40岁;终于赤手空拳打出事业江山,却也愈来愈老,成为战后婴儿潮之一,而被社会上有些人称作“人类史上最大一批的银发世代”,或“养不起的未来”。
是吗?李安可以被称为“养不起的未来”吗?
挑战数码电影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没有,他没有选择退休或悠闲人生下半场,反而走在全世界电影导演之前,拼命地以3D、4K高解晰度、每秒120格的高帧率(传统电影为每秒24格)、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电影技术,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挑战数码电影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比《哈比人》或其他电影的速率都还来得快,可说是拍片新创举。
目前,绝大多数电影普遍采用1920年代以来的每秒24格制作与播放,李安花了1年思前想后,决定要采取120格的技术,让观众可以获得极为鲜明清晰的影视,也完全没有过去观看3D电影时对眼睛的压力,但人物面部会太清楚,演员脸上任何瑕疵都看得见,而背景则变得不清楚,李安的团队必须不断调整灯光与布景,演员也得花好几个月保养皮肤,不能靠上妆。
用这么快的速率拍摄,也很难在如电影院般的大银幕上剪接,因为根本没有剪辑软件能搭配每秒120格使用,如何在每秒60格的系统下做剪接,有够复杂。
但对于这部讲述19岁大兵比利,无意中成为伊拉克战争英雄、回到美国本土展开虚伪荣耀之旅,李安考量:高规格效果很能让观众对主角产生情绪上的链接,使观众如同进入现场,面对战场敌我间残忍的厮杀,逼真程度就像炮弹与肉搏战正在身边轰然降临。因此观众也最好是进电影院欣赏,而不是窝在家里用电视或电脑观看。所以李安其实也在挑战世人的行为,会不会重返电影院。
对于全世界知名演员、制片竞相争取合作的大导演来说,李安大可享受26年来自己累积的成就,继续拍摄24格的电影,非常安全,实在不需要尝试拍120格,把危险创新留给年轻导演吧。
李安说,是议题找上了他,因为也是那时间他在思考的人生问题,以及他存在的价值。一开始是“孝顺”:父亲三部曲。从36岁开始的《推手》,继而《囍宴》、及之后的《饮食男女》,与他跟父亲之间的感情有关,父亲期待他成为教授,可是他不要,偏偏选择了电影这条路,父子认知不同使他一度卡在孝顺里彷徨著。
之后是随著青春的逝去,纯真的丧失,他开始在意“浪漫”这件事。在他看到张爱玲小说《色.戒》,看到王佳芝、易先生、邝裕民之后,“我撞出一个真假虚实,人到底是演戏比较真?还是生活上比较真?”同性恋和牛仔:《断背山》,也是个虚幻的东西,“是一个谜,在那段时间,浪漫的东西对我很重要,”他说。
50岁以后直到最近这段时间,李安在意的是“人跟上帝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我讲的神,不是某一个神,是人跟未知的东西的一种情感结合,不是理性,解释不清楚。当你又需要信仰、又不能解释它的时候,当你碰到挫折,你的心怎么样去寄托,关于真假虚实的辩证,对我就很重要。”
所以有些事情他也就看清楚了,李安说,有些他拍的电影不知为何观众就是不喜欢,就放过自己一马,“只能说是命或运,或没有观众缘吧,”他接受,放下,继续追逐下一个梦想。【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康健》217期】
延伸阅读:
戴胜益最新遗嘱:勿气切、不电击、树葬时播放韦瓦第
桂纶镁 :开始相信,懂得处理负面情绪就能征服它
吴若权:正面解读、逆向思考退休后来当“徒步背包客”,可能吗?
杨力州:50岁,我要到南极攻顶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康健杂志网站》。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