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林明杰 (SMIT社团法人中华采购与供应管理协会 监事)
平台时代,你的对手将不再只有同业,而可能来自任何领域!给传统产业转型最重要的成功关键!平台革命时代,当劲敌可能来自毫不相干的产业,企业应该如何因应?
平台策略不是网络产业的专利,当诚品成功从传统书店演变成艺文生态圈,STRELKA从代工业者转型成设计品牌,任何一个要在剧变未来存活的企业,都必须参与这场平台革命!
近年因特网的兴起,使得存续千百年最具商业价值的“平台模式”再次吸引众多创业家的重视,目前包括社交网站、电子商务、包里快递、信用卡、搜寻发动机、在线游戏、地产开发、商品现货期货交易、航空陆路交通运输等产业,均出现使用“平台模式”大胆尝试创新理念的“复古”业者,根据产业专家表示:全球百大企业里,有60%企业包括:苹果、Google、Yahoo、微软、时代华纳、UPS等著名公司其主要收入均源自于“平台模式”的运用。
何谓“平台模式”?为什么说使用“平台模式”是“复古”业者?这是因为“平台模式”并非近代的产物,早期欧洲的“市集”、亚洲的“传统市场”及现代的“购物中心”等,均是运用“平台模式”提供交易的好例子,“市集”、“传统市场”及“购物中心”等“平台”,它提供了完善的交易守则(如税收或分成比率、营业时间、结帐作业)与互动环境(如广场、垃圾处理、楼层管理),开放给商店、摊贩、消费大众等群体互动,只要平台的规模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消费大众前来,越多的人潮又吸引更多的商家进驻,更多商家也促进贩售商品更多元,多样化的竞争也提升商家的产品及服务品质,如此一来更吸引更多民众前来消费,更多消费大众又再一次地推动促使商家更积极地参与,而造成独特正向循环“平台模式”的生态圈;然而,这种已存在千百年的商业模式,在近代因特网的推动下加强了“平台模式”的影响力,它横扫所有产业的每一市场,目前已有:音乐、电信、出版等产业被平台策略彻底改变,而尚未被波及的产业也将会受到平台策略的洗礼,因此,认识与了解“平台模式”在二十一世纪与过去的不同及对产业的影响,就变成当下值得再次研究探讨的议题。
本书作者体认此一趋势,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商业行为全面普及“平台策略”的分水岭,虽然社会上已有许多如:脸书、亚马逊、淘宝、腾讯等运用平台策略而成功的例子,但失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本书作者有感于经营平台的策略和一般实体企业的策略迥然不同,为了提醒读者“平台革命”已经来临,作者们研究了近百家借由平台策略而成功的海内、外企业,并有系统地归纳出平台策略的类型、构成要件、发展如:界定平台与多边市场、定价及补贴设计、如何驱动正向循环及因应平台间的竞争等策略,制定出一套得以让读者依循实践的决策框架,阅读本书将可协助读者解决运用平台策略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本书作者之一陈威如先生,台湾出生旅居美国于美国普渡大学取得策略管理博士,曾在法国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任教多年,并曾获选杰出教授及教学奖,目前任职中国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授,讲授平台策略及打造创新型企业等策略管理课程;另一作者余卓轩先生,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曾任担任企业责任全球论坛主席,联合国会议正式观察员等职务,目前任职Prophesee Entertainment世界观概念公司故事总监,主要从事创意概念与平台商业模式的研究,同时也是撰写小说、商业、游记等多领域的自由作家。
本书含第零章及结语外全书共六章,作者先以第零章:平台,是你我每秒钟生活的代名词,介绍与人们从早上起床、出门上班、工作、乃至于下班、交友及与家人互动等生活作息相关的每一项服务产品,均已由“平台模式”概念的企业取代了过去传统产业厂商的角色,提醒读者留意:这种革命性的“平台模式”正悄悄地改变现代人的生活作息,然而市面上研究平台商业模式的书籍却很少,因此,本书深入研究近百个海内外的创新平台企业,不仅介绍驰名中外已拥有良好成绩的平台企业案例,并探讨一些台湾特殊案例,以系统性的方式构筑出平台模式的概念,提供具体的实务思考框架与分析架构,而能协助读者深入理解平台模式及如何发展赢者通吃的平台生态圈以维持读者企业之竞争优势。
本书接著依“平台事业”的:机会、设计、成长、竞争等四大发展程序主题,将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 平台商业模式带来的变革与机会,介绍因特网的兴起促使“平台模式”将传统线性的产业价值链重组,变为头、尾两端的生产者与需求者以“在线出版平台”跨过原本产业价值链之出版社、印刷厂、经销商、零售商而直接互动,来说明“平台模式”带来的变革,接著再以台湾用户超过一千七百万人之LINE及中国在2010年用户即超过一亿人的QQ通讯软件,说明在因特网发达的时代,会发生赢者通吃“网络效应”的原因,最后,作者以发掘消费市场中潜在网络效应的契机,将是各产业、各市场所有厂商转型、获利成长的关键。
第二章 平台生态圈的机制设计,发展平台事业首先应跳离传统产业产业上、下游及仅专心服务下游单边使用者的观念,平台事业应至少可服务供、需“双边”如前述起点中文网的作家与读者或拍卖网的买家与卖家等,但更多的平台跨足多方如Yahoo奇摩提供“网友”有效接触无数“内容网站”达成信息搜寻,并以此吸引“广告商”加入,打造成服务“三边”的平台,此外,还有更复杂服务四、五或更多边群体的“多边”平台,因此,定义“只边”或“多边”使用群体便成为创建平台事业最基本的工作项目,接著作者介绍中国开心网、美国脸书等平台,如何激发“同边”及“跨边”使用者,及产生“网络效应”之手段,此外,并介绍:维护生态圈品质、如何规划获利模式、与发展多元获利管道等的方法。
第三章 平台生态圈的成长,介绍使平台企业得以发展的“企鹅行为”、“从众效应”、“临界数量”等概念,并介绍“吸引早期使用者”、“正向循环”及“巩固既有用户”等成长策略案例;第四章 平台生态圈的创新,则是作者再辟专章探讨平台事业的另一重要成长策略-创新,本章介绍包含括地理、时间、设立实体设施等成长策略,最后作者更贴心地以台湾诚品书店及天昌工业为例,说明:传统产业如何转型为平台模式之实例。
第五章 平台生态圈的竞争,与第六章 平台生态的覆盖战争,自古以来商机的出现必定也会伴随著会带来“竞争”,平台模式的兴起也为商业竞争带来重大的改变,商业竞争不仅是企业间的肉搏战,而是更全面更深层的竞争,不仅获利模式、或是生态圈间之竞争,更恐怖的是:平台模式的竞争结果,不像传统产业仅造成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减少,而是对手会扑天盖地将你“覆盖”,造成它完全取而代之并将你逐出市场的结果。
我们现在恰好正处在历史波浪的尖端,本书作者估计未来几年内绝大多数的商业领域,甚至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也将会受到“平台模式”的洗礼,而彻底改变人们的商业行为、企业经营模式及文明演进的方式,了解“平台模式”、认识“平台革命”都将使读者更能适应未来转变带来的冲击;最后请各位构思:本会在供、需双方间,应如何改变,如何建构一个供、需双方“平台模式”,让本会得以在历史浪潮冲击下,而仍保有机构继续存在的价值。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