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伦娜
几乎没有人经过“斑马书店”不驻足观望:极之可爱的白色窗棂、浓郁的浪漫气息在召唤,然后你只好将步伐转向入店,在温馨的小空间里翻阅电影人文为主题的书、把玩精致的杂货,或许已经舍不得离开,忍不住对自己说:坐下来喝杯咖啡吧!忘记了窗外北京的雾霾,听听隔座正在热烈讨论的拍片计划,这里位在“传媒大学”侧门,总有各种影视计划在进行。或许看到一位像高中生的清秀女孩,其实是已经读研二的店主。
参加了“单向街”的新店开幕酒会– 主持人介绍是他们第一家提供精致的餐饮的店,此时听到旁边的人说话:“这挺像台湾诚品的。”创办人说起当年在广州往北京的慢车上,因为专注阅读《安娜‧卡列尼娜》,全部包包被偷走而不觉,那一时的文学更予她的强烈安慰,因而兴起创办书店的念头。而我自己曾经在“单向街”蓝港店找到台湾已绝版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彼时欣喜若狂。开心的酒会正热闹,倒是元老级的店员小飞惆怅起来,怀念从前在“圆明园”角落的开始。
另家“字里行间”书店在北京四惠的活动常常邀请台湾作家演讲,周边社区也住了很多台湾人:包括女明星、职业作家等,常在这里交流讨论。可喜的是书店允许会员借书回家,稍稍缓解必须买回家、书满为患的危机。管店务的辉哥,不时提醒我回台时帮忙找找文创商品。后来,在“孔子学院”总部开店时,索性邀我当代表发言拍摄入纪念影片了,没想到旅居者的身分,有一天会与大陆满堂作家为伍。
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在今年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振奋了京城的爱书人,旁边连著台湾老板开的“雕刻时光”咖啡馆 —那是小资、文青的聚集地。“北京设计周”时,去了“时尚廊”在“751”文创园区的新店,里面打破固有书店的格局,强烈的现代不对称设计,令参观者聚精会神,仿佛走在舞台上。
和书店之间的记忆成了居住在京城的实证,城市的书店像是一盏盏明亮的灯光,提醒过客与归人不再“生活在他方”。曾在敦煌看中一间空的厂房,一年租金只5千人民币,冲动地想立刻接手改装成书店咖啡馆,那大概是书店引诱最深的梦了。
延伸阅读: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