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杏珠
2015年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台湾外人投资在全球211个国家与地区,排名倒数第五。不仅外商不捧场,连自家人也兴趣缺缺,今年第一季民间投资成长率为负0.14%。
其实,近十年来,台湾大型投资案几乎销声匿迹。从环评申请件数可看出端倪,近20年来符合认定标准应送环保署审查的案件不断下滑,从1999年最高峰的86件,降至去年的10件。
2015年就有位台商买了几公顷土地,预备投资数十亿精密机械业。当他听到朋友的环评案拖延十年,最后诉讼缠身、形象受损,投资付诸一炬时,“我吓都吓死了,还敢投资?”他随即转往海外设厂。
这十年来,类似案例不断增加,为何想在台湾投资变得如此困难?
令人却步的原因很多,但核心都不脱“环境影响评估”,其中环评法早被不少开发单位视为台湾前三大恶法之一。
环评法自1994年正式实施以来,对保护台湾的生态环境与不同族群的权益,确实发挥效益。但22年后的今天,为何开发单位谈“环评”均色变呢?
关键问题1〉审查项目无止尽 涉及生态更遥遥无期
首先,环评似乎被无限扩张,开发单位永远有做不完的评估,项目包山包海。
根据规定,环评调查及进一步评估要做的项目,除地形、地质、土壤、水文、空气品质外,还包括生态、景观、社会经济及文化议题等。甚至若预定地在海边、偏乡,连渔业权补偿,迁村的补偿及辅导就业等都被列入,而这些议题又常成抗争焦点,导致重大审查案一审就是好几年。
遇到争议性或重大开发案,第一阶段环评不够,还要进入第二阶段环评,审查项目更是无止尽。
一位从事环评的工程师说,每开完一次会,题目就会不断延伸,从一个变成10个、100个,甚至200个。
以六轻四期扩厂计划为例,每日需新增近10万吨水。光为这10万吨水,六轻共提出三种解决方式,第一种是引用伏流水,经济部认定伏流水是地上水可使用,但部分民众坚持伏流水是地下水,不能使用。
第二种是回收农业用过的水,再处理运用。好不容易花三年,找齐散落海内外的140几位地主盖章同意,送到云林县政府审查,最后的决议是:做海水淡化吧。六轻因此开始兴建台湾第一座大规模海水淡化厂。
另外,只要跟生态扯上边,审查时间便遥遥无期。有一个交流道已审十次还不能通过,因民众担心影响候鸟、蝴蝶飞行,公路局不断闪躲、更改路线,至今还躺在环保署。
因为生态议题而延长审查时间的,除国光石化最有名的中华白海豚外,还有蝼蛄虾。
20年前政府开发彰滨工业区时,当地有特殊的蝼蛄虾(台语称虾猴),民众担心会影响生长,要求开辟保育区,最后划出长1020公尺、宽120公尺的区域。
按环保署规定,开发单位每季都要追踪提交保育成果,至今已有20年。如发现数量减少,还要请专家调查原因、写检讨报告。
现在,民众只要到鹿港天后宫庙口逛一圈后,就会发现两旁海产店的展售架上,满满排列著红澄澄的蝼蛄虾。“政府不禁止民众捕捉,还当成地方美食,但却要我们保育,数量变少,还要检讨原因,”参与追踪的人批评,政府是否有两套标准?
委员不是通才 专业项目应分工
福海风力发电公司副理王泷就表示,只要碰到一个单位有意见,就要再开一次会,重复回答同样问题,“风电虽是再生能源,光计划说明书就印不完,一本报告一印就几百页,一次会议要印40至50本,都不知道要砍几棵树!”
遇到类似国光石化等民众关切的案件,每次会议都要印制厚厚的说明资料,最后报告更达上千页,光印制100本的费用就超过10万元。
曾任审查委员10几年的台科大化工系讲座教授顾洋指出,环评不应什么都要委员审查,委员哪能样样精通?例如健康风险评估应该交给卫福部处理,“不然土地、水、电、生态、文化都要三关、五关审查,业者太痛苦,委员也很痛苦。”他指出,审查项目太广太多这一点,最需要修改。
关键问题2〉审查标准不明确 缺公正数据常惹议
除调查项目无限扩张,审查也没有明确标准。
尽管环评法规定审查会议、环评大会以不超过三次为原则,但不少案子三次根本审不完,如遇争议项目,还要开专家会议。“地质、海域、植物、动物……,各种会议多到令人难以想像,”一位工程师说,有一个案子两年内就开20几次会。
由于环评审查的都是未实际发生的事项,须透过仿真试算推估,环保署虽有几种试算程序,却久未更新,导致民众常引用一些学者说法,由于缺乏公正客观的数据,常惹争议。例如某开发案,有教授试算结果会死4260人,与业主委托的学者仿真结果落差太大,吵来吵去,难有定论。
台大环工所名誉教授郑福田建议,环保署应统一规定几种国际模式,所有环评都适用,方能终结“莫衷一是”的困境。
美丽湾渡假村副经理朱膺州的亲身经验是,环评标准从严不是坏事,业者也乐意遵守。但到底饭店的水要处理到什么程度才达标准?都用三级薄膜处理到几乎可以喝了,这样够不够?有明确可依循的标准,业者会自行评估,如成本过高或无法执行,自然会放弃,不用浪费审查的社会成本。
关键问题3〉主管机关弃守职责 环保署变挡箭牌
由于环评法的关系,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经常弃守职责,让环保署变成各部会的挡箭牌。
通常环保署召开审查会议时,都会邀请相关部会出席,各单位都会提问,并要求业者解决。但有业主指出,曾事先行文询问主管机关的意见,等到开审查会时,出席代表竟然说不行,意见前后不一,令人错愕。
且多数部会出席会议,只丢问题却未能站在主管机关立场协助解决。以离岸风力发电场为例,针对渔业权补偿,有渔会不履行先前跟业者的协议,想改成每度电回馈0.5元当补偿金,以新政府预计发电400万瓩计算,20年就是1600亿元。
“我们都跟渔业署反应了,希望政府能统一处理,至今没有消息,”所有选址在彰化海域的风电业者都很急。
还有业者遇到“水下文化资产保存法”“海岸管理法”问题,尽管施行细则还未出炉,文化、内政部在审查会已要求业主做水下文物的相关调查。
环保署只针对环境 才能做好审查
环保署前署长沈世宏的亲身经历是,各部会习惯将自身业务丢给环保署,让环保署“公亲变事主,里外不是人”。
连台湾环保联盟台东分会理事长刘?锡都认为,应将社会、经济、文化等议题独立出去,环保署只针对环境部分审查,不该扛这么大责任。
当所有问题都丢到环保署,必会拖延时间,所以沈世宏任内推动修法,终于在今年元月开始执行,规定主管机关收到环评书后,应厘清、说明非属环保署主管的业务争议点,再送审查。
但近半年来仅有三件环评案,就有两件被退件,其中一件就是渔业权补偿争议未解,业者还在努力中。
关键问题4〉审查委员有最终否决权 难回归环保专业考量
台湾的环评制度还有一项世界少有的,就是审查委员具有开发与否的最终“否决权”。
环评法从美国引进台湾,原希望开发单位将环保纳入考量,环保署给予审查建议,由主管机关做各种面向的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准予开发。
但在立法院修定时却增加第14条,规定主管机关于环评未完成前,不得为开发行为之许可,等于给予委员“否决权”。
当下属机关环保署可以否决行政院重大决策,成为“太上”行政院时,所有对土地征收、渔业权补偿有意见,或担心破坏环境的人全跑到环保署抗议。
沈世宏进一步分析,委员应讨论“是不是”而非“要不要”的问题。环评只要掺杂“要不要”,很多争议都讲不清楚。
“否决权有其时空背景,经过22年了,确实可重新检讨,”顾洋说,例如苏花改开发案,委员仅就是否对环境造成伤害而审查,希望透过什么方法降低影响,而不应该由委员做出这条公路要不要盖的决策。
虽然沈世宏任内不断建议修法拿掉“否决权”,“但难度非常高,根本送不进立法院,”他说,只要有否决权,遇到争议案件,就无法回归环保专业考量,因各方势力及争取补偿金的民众都会介入,最后又是政治决定。
关键问题5〉委员权责不成比例 领2000元出席费却审千亿开发案
环评委员出席费2000元,又要承受舆论压力。
能获聘为环保署环评委员的学者专家,均一时之选,但每次出席费只有2000元,却可能要审5000亿元的重大开发案,实在不成比例原则。
如遇到争议案件,还要莫名被骂。一位委员私下说,只要说出任何对开发单位较有利的话,脸书就会被灌爆,也会被环团告,“为何要为区区2000元,承受这么大的责任?”
加上21位委员中,有七位部会代表,环保署长、副署长都是当然委员,有时也会强势主导。
郑福田说,有委员平常不开会,等审查委员做出结论,才以专家身分发表高论,质疑结论。也有主席只花10分钟,就否决委员花10几小时达成的决议,交回再审,“这种不尊重专家、不负责任的做法,很不可取。”
关键问题6〉少数民意凌驾专业 缺少理性论述时就沦为全民公审
少数民意凌驾专业审查,也是环评普遍存在的现象。环评法设有公民参与机制,业者须召开说明会、公听会,信息实时公开透明,民众也可以到审查大会上登记发言。
这几年在环团的监督下,确实达到环保的成效。但遇到争议案件时,审查会议常因民众踊跃参与,挤得水泄不通,加上业主与民众诉求强烈不同,环评主席很难维持秩序。
按照会议守则,顾问公司先简报10至20分钟,民众以三分钟发言为限,通常主席都会尊重民众发言,尤其有立委参加时,民众总提问时间甚至达二至三小时,开发单位仅能答复10至20分钟,很难完整陈述内容、厘清争议。
有位委员不客气说,某立委常带民众参与审查会议,俨然是“主席”,霸占麦克风不放。
这几年,有些知名学者已不再担任环评委员。郑福田指出,因为遇到争议案件,民众无法理性论述,不尊重专业,还被羞辱,再当下去也没意义。
谈起争议性的环评审查,不管是委员、业主或工程顾问公司,只有两个字:凌迟。“耐心解释,参与民众不相信,甚至质疑我们是业主的帮凶,公然说谎护航,”一位工程师心酸地说。
“当环评审查变成全民公审时,大的开发案都不会来了,”沈世宏感叹。
由于环评充满不确定因素,现为审查委员的中兴大学水保系教授游繁结指出,为何海外投资无保障,台商还是要去,不排除受环评影响,当审查过程繁复又冗长时,自然降低投资意愿。
一位美商公司负责人表示,外商最怕不确定因素及适法性问题,同一个环评法令随时有不同解释,还有审查无法收敛、少数民意凌驾专业,环评不知要拖多久?这些都令人却步。
不过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李根政也替环团抱不平,他认为环评受到关注,不是人民无理取闹,是政府没能力解决。建议政府做重大政策可行性评估时,就应该有民众参与机制,以创建公信力。
2005年堪称是台湾投资开发的分水岭,从国光石化,中科三、四期到美丽湾,不管是高污染的石化业、总出口占比三成的科技业,还是无烟囱的饭店业,都在环评上受挫。
现在国光石化不投资了,中科三、四期正准备第二阶段环评中,而环评案败诉的美丽湾渡假村还不知道何去何从?
就在6月10日的端午连休假期,总统蔡英文邀集行政团队开会,关切五大产业的进度,其中亚洲硅谷及绿能两大园区依法都必须环评。小英要求团队把握环评时程,不要让政见跳票。
连推动四年的离岸风电也正经历环评考验,仅能缓慢进行。小英如想兑现政见、摆脱台湾沦为投资者却步的污名,就从环评开始改革起吧。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7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7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