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 逍遥生

在这个时代的都市生活里,有个心态仍流行著,那就是“焦虑”。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包含著巨大的不确定性。在做选择之前,无数次做排除法,别人的、自己的意见,都被反复斟酌;选择做完后的行动中,内心仍会不断叩问这个选择的合理性;只要结果还未实现,那麽焦虑就一直存在。

这么说,“焦虑”是必然存在的,只是程度不一。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总结过焦虑产生的三大原因:未来的不确定性,盲目比较,以及做选择。

而我认为根源在于 我们一直以来,或者说大多数时候,过著一种“向外”的人生:心灵被外部世界所牵绊,就像不经意间陷入了泥潭,无法挣脱。

你看,在进入大学前的应试教育年代里,我们少有像现在这般的焦虑,虽然学习任务很繁重,但我们过著一种相对更纯粹的生活 学习,考试,放松,三点一线。无关选择,无关排山倒海的琐事。偶尔对未来的一番联想,或是关于梦想雏形的愿景,还能作为生活的添加剂,带来些乐趣。

在进入“自由”的大学后,生活多元起来:该做些什么呢?要参加些什么活动呢?要跟哪些人交往呢?未来做什么工作?是不是要主动考些什么?该读哪些书,读书有用吗?

这就像是囚禁我们的心灵多年之后,突然打开了牢笼,于是在我们认清自己之前,心灵迷失了,因为它还没有获得斟酌外部世界的瞬息万变的能力。

“向外”的人生随之而来:既然不知道,就先去做嘛,管它呢。身心融入快节奏的洪流,不问初衷,不问本心。

HUYA03

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这样说:“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人生的向外安排,形成了某个客体,那个客体便不断回噬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内心焦虑。

话说回来,何谓“向内”的人生呢?

《人生十论》又说了:“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内的人生,则只求向自己内部“心”上用功夫。”

讲一个我自己的关于选择的故事。

在念暨南大学的研究生之前,我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是一名地方党报的记者,工资福利还不错。想通过攻读研究生的方式来拔高自己,无可厚非。而其中的风险是:我需要辞职,去做一名全日制研究生。这就意味著我主动放弃了一个当下看起来不错的前程。

这个选择的代价相当之大:我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去和全身心准备考试的学生比拼;我不得不在将来毕业的时候重新找工作……

那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决定呢?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所谓“稳定”的人生、“千篇一律”的人生、“墨守成规”的人生。我知道自己更热爱什么,更擅长什么;我分析了自己留在那个报社的前程,并不能让我欣喜、憧憬。于是,我下定决心后便开始行动。

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了,在前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滋生出一种很不好的情绪,就是当我面对工作时,总是带著恐惧和不安:这会不会占据太多复习的时间?而当我面对学习时,则带著更大的恐惧和不安:这样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尤其当某一天的复习任务没有完成80%以上时。

在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学习之间,我逐渐觅得一个权衡的办法,那便是工作时就不要再想复习,复习时就不要再想工作,将自己分离成两种状态,一旦在某个状态里的时候,便全身心投入。

起码当我处于两种状态中的时候,全无焦虑的纷扰,因为专注。

后来的结果是,我如愿考上了,在两年的研究生生涯里,也完成了自己憧憬已久的事情,感到无比的充实。一股无比强烈的信念时而隐现:我必定能离我的理想更近。

理想,信念,专注,自性,宁静。当创建起这样的一个心灵框架之后,便可击败十之八九的焦虑了。

作者:逍遥生。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书生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