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韩悦

其实,在决定去塔城之前,我曾有过多次推诿。那是因为,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那个概念,我不知道那里的色彩、高山和清流,不明白那里的热情与浪漫,不了解那里的晨与夕,更没尝过那里所拥有的冰与火的味道。而如今,我已敞开胸怀,接纳了她的恩赐,也恋上了她。那麽,就让我娓娓道来吧:

一、绿与红

进出塔城市,有一条必经之道路。路两旁连成线的树木,枝杈交织,形成拱形,遮蔽著头顶的烈日。好一个低调的林荫大道!它的绿意融融,建构了我对塔城的最初印象。

TDD

塔城市地处盆地,湿润多雨,随处可见绿地。市中心的双塔公园里,苍翠环绕、鸟语花香,柔软的草坪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有绿必有红相配,公园里最显眼的红色不是花朵的颜色,而是两座古塔的铁锈红。“矮胖”一点的塔名为“塞提喀玛勒”塔,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瘦高”一点的塔名为“哈纳喀”塔,始建于清宣统二年,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双塔的塔身上都有形状多样的砖雕,塔顶都有伊斯兰星月标志,属于清真寺宣礼塔。一位年逾花甲的长者告诉我,当年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和玩伴们钻到塔内抓鸽子玩。如今,双塔早已被保护起来了。当然,塔城的市名与此二塔并没有关联,而是源于城市北面塔尔巴赫台山(与哈萨克斯坦斯坦共和国接壤)的名字。

TDD2 TDD3 TDD4

 

除了双塔,塔城有历史的建筑还有眼前这座红楼。

TDD5

“红楼”为民间的称谓,因为临街墙面的铁锈红色而得名。这座建筑的始建年份与“哈纳喀”塔同年,由当时的俄籍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聘请优秀工匠建造,历时三载竣工。建成后,热玛赞在此进行对俄进出口贸易,红楼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然而,在百年间风云迭起、时代变迁的日子里,红楼历经了各种角色的转换,如今,尘埃落定为一座博物馆。她身旁参天的古木,最知她的前世今生。

TDD6 TDD7

塔城红楼看似一层,实为上下两层(地下一层,地上可看到通风口);紧挨红楼的两层建筑为10余年前新修建的展厅,不查阅相关资料可能会把它与原红楼混同为老建筑。红楼的这种铁锈红及其相近色似乎是小城的主打色,看看塔城许多建筑的外墙就知晓了。行走在小城宽阔、毫不拥堵的街道上,看见一处新的建设项目快要竣工,呵,红楼群!

TDD8

二、河与马

这里远离浩淼的汪洋,这里亦无滚滚东逝的大江大河。但是,这座边疆小城,却有五条小河穿城而过。那天,我们随便在街边绕了个弯,就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

TDD9 TDD10 TDD11

河边是茂密的小树林,有亭、石桌石椅,清幽静谧。让我惊喜和童心大发的,是河上的小铁索吊桥。于是,我听著吱吱呀呀的声音,晃动著身体,很纯朴地走了一个来回。我想,如今小桥的意义更多的应在于观赏和对某种记忆的留存吧,让人漫步其上,寻味一份简单和天真。唯一不足的是,看到了不少随意丢弃的饮料瓶,在岸边,或水面上……

TDD12

那天,还真是收获连连。沿著蜿蜒的小河行走,走到了一栋居民楼下,瞬间,一个庞然大物显现了,身后还有一个很迷你的小随从。

TDD13

不知这匹马缘何在这里,也不知它是否常驻这里,惊喜的是,我在喀浪古水库没有完成的与马近距离接触的心愿,在这里无意间实现了。随他三三两两的人们走来走去,马儿只顾埋头吃草。马尾如美女长长的马尾辫,哦,不对,这句话很有问题。我想表达的是,看到马尾,思维一下就跳跃到如这般乌黑柔顺的长发那里去了。

TDD14

主人把一根白色的羽毛系在马尾上,应是作记号了,马的身上还有一个梅花状的烙痕,也表示它的归属吧,只是看著有点心疼。

在安静的空气里,我拍照的咔咔声“惊动”了楼内人,马的主人出来了,而且是一位小主人。对了几句话,得知这是位哈萨克斯坦族小男孩。看著我对他家的马很有兴致,没有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他便跨上了马背让我拍照。

TDD15

没有保护措施,我不敢上马,虽然它很淡定温顺。与它来张合照吧,许多年后,将是一张老照片!

TDD16

马与歌,是哈萨克斯坦族人的一对翅膀。哈萨克斯坦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写过这样的文字,“学会走路后,哈萨克斯坦人需要学骑马。一个哈萨克斯坦男孩五六岁时就要学上马。小孩的母亲会在孩子的头上插一束猫头鹰的羽翎,然后父亲带著孩子坐在马背上,去走亲访友。”所以,我镜头中的小男孩能轻松地上马下马,对这个民族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了。即使住进了楼房,依然离不开马儿。既然情深已浓在血液里,那麽,就代代相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