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国祯、刘光莹

台湾人爱吃鱼,每人每年能吃下 35 公斤的海鲜,高出全球平均一倍,但台湾人对于端上桌的海鲜,却一无所知。台湾近海资源几近枯竭,如今市面上标榜“现流”、“本地水产”,可能都是场骗局。过去10年,台湾人吃下肚的海鲜,高达7成都是“舶来品”,其中从中国进口或走私的养殖鱼,占最大宗。不懂鱼的故事,就难以避免吃下肚的危机。此时,你我都必须响应慢捕、慢食的“慢鱼运动”。

凌晨1点半,当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基隆崁仔顶鱼市场。

鱼贩叫卖声此起彼落、人群愈聚愈多,灯火下却有另一种声音,“在日本,这新鲜的竹䇲鱼可以切成生鱼片,成为美味的料理,在台湾则非常便宜,甚至直接运到工厂打成饲料,”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副教授黄之旸带著一群大学生,一摊挨一摊上起了课来。

鱼贩亲切招呼,“教授,你又来了”、“每次都带不一样的人”,深夜海鲜课堂在有百年历史的崁仔顶上课,已经进入了第五年了。

为什么会在大半夜上课?

大部份人对水产品的认识都是在餐桌上,早已经被煮好了,却不知道海鲜前段的旅程是如何,原因在于从产地到餐桌上的路途拉太远了,大家不仅无感,还有很多迷思,这让黄之旸起了开课的念头。

他说,台湾人对海鲜最大的迷思就是魩仔鱼可以补充钙质,应该多吃,其实很多食物里面也都有含钙质,但这些鱼苗其实是海里很多小鱼的食物,如果把这些鱼苗都吃光了,小鱼就没有食物,连带大鱼的食物也会变少。

走进崁仔顶

深夜的海鲜课 教会你每一条鱼的故事

“我们对每一个食物的决定,都关系到海洋的永续,”黄之旸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每个学生看到餐桌上的鱼或海鲜,都可以讲出它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台湾海洋资源愈来愈少,但讽刺的是,现在台湾渔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鱼,是被丢弃或直接作为饲料。因为这些鱼的大小达不到市场标准,或因消费者不熟悉这些鱼种,购买意愿不高。渔民知道卖不出去,就会直接当下杂鱼卖给饲料业者。

“只有每个人都知道每条鱼的故事,我们的渔业资源才有救, ”黄之旸说。

不仅基隆深夜有海鲜课堂,学吃鱼、说鱼的故事,在国际上已成为潮流,称为“慢鱼运动”(Slow Fish)。

慢鱼开始于2003年的意大利热那亚(Genova),意大利生物多样性慢食基金会与渔民组织开始了一场名为慢鱼的运动,如今已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包括北非、美国、加拿大到加勒比海。

什么叫慢鱼?《天下》越洋采访意大利生物多样性慢食基金会议题专案经理马兰戈尼(Marco Marangoni)。马兰戈尼说,慢鱼不是要人禁止捕鱼,而是要缩短消费者与渔民之间的距离,让更多人知道鱼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被捕捞上来的、渔夫是怎样的人、海洋的环境如何,又该如何去食用海鲜。…(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第616期 )

【延伸阅读】
中国渔船与乌鱼子悲歌
迈向知识经济 台湾需要哪种劳基法?
新班表出炉!“一例一休”大作战
喝水有什么好玩?Gululu 水壶有玄机
在天空种树,你家就是森林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