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據瑞士銀行近期公布的全球財富報告,全球多數市場在通膨與利率衝擊下,成人平均財富普遍呈現下滑趨勢,台灣則是逆勢上升。報告中指出,台灣成年人平均財富為312,075美元,名列全球第15,高於法國、韓國與日本;中位數財富也達114,871美元,排名世界第17,亦優於新加坡、韓國與日本。此外,台灣過去五年平均財富成長幅度達35%,僅次於韓國與挪威,在國際間表現可謂亮眼。
但這樣的亮眼的數據背後,並不全然代表全民皆富。從報告中可見,台灣目前擁有百萬美元資產(含自住房產)者約76萬人,對比中信銀行先前報告中「不計入自住房產價值,可投資資產達百萬美元人數就超過80萬人」的統計相比,瑞銀的報告反而顯得保守。這樣的數據差距讓人思考的是:台灣的富裕程度是否其實被低估?而真正的財富集中狀況,也比想像得更嚴重?
從吉尼係數來看,瑞銀報告中台灣的財富吉尼係數高達0.6,全球排名第20,高於日本、韓國與英國,顯示台灣社會的財富分配並不平均。報告中更指出,台灣平均財富的增長速度遠快於中位數,這意味著財富大幅集中於頂端少數人口,非全民財富均質成長。這正好與現實中的觀感相符:科技業菁英憑藉高薪與分紅快速積累資產,而廣大服務業與基層工作者卻面臨薪資停滯。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這種貧富落差不只體現在數字上,更滲透進日常生活。高資產族群能透過投資資產快速累積報酬,而多數家庭的儲蓄卻長期停留在銀行,難以追上資產價格上漲的速度。當一邊在享受資本紅利,另一邊卻連自備款都望塵莫及。
要改變這樣的趨勢,不能僅依靠經濟自然增長,而需要更積極的制度設計與政策介入。稅制應對高資產者的資本利得與遺產稅做出更合理調整,同時擴大社會保障與公共資源,特別在教育、醫療與住宅三大領域,降低中低收入戶的生活門檻。此外,重建薪資制度與勞動市場秩序,讓努力工作的人能真正改善生活,才是從根本縮小貧富差距的關鍵。
財富的數字或許令人驕傲,但真正決定一個社會健全與否的,是這些財富是否能被合理分配。瑞銀的報告揭示了台灣「富裕之上藏著裂痕」的現實,而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數字上的肯定,而是一個更願意面對不平等、並為改變付諸行動的社會。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