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Dr. Phoebe

JMOY1572

T是我的高中死党,目前住在韩国,好几年没联络,在最近透过Line重新搭上线。T兴高采烈的说,“告诉我你的地址,我要寄圣诞卡片给你。”

于是我寄了一张非常普通,上面印著我们全家人照片的圣诞卡片给她,而在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从韩国寄来的包裹,里面有T为我们一家三口精心制作的手工口罩、一大袋可以喂饱一军团的韩国饼干和点心、和一封亲手写的信。

我当时的情绪非常复杂,一方面对T的关爱十分感动。但另一方面,我也真的很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在美国生活多年,我已经习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比如“我要寄卡片给你。”就代表我要寄卡片给你,没有其他意思。

但我显然忘记T生活在亚洲,我要寄卡片给你真正的含意,是“我想要寄个贴心圣诞包裹给你,但我不好意思直说,所以用说要寄卡片的方式告诉你比较委婉,也比较有礼貌。”

曾经在和以马内利的执行长聊到台美文化沟通差异时,他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在台湾,理解沟通是听者的责任。因此我们习惯说得委婉和诗意,也习惯去揣摩上意。但在美国,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是讲者的责任,所有的事情往往是一目了然,越清楚越好。”这段话让我深思许久,“沟通”二字(或是在英文里的communicate)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台湾都常被讨论,但其代表的意思却大大不同。

以亚裔文化来说,通常职位较高或辈分较大的人拥有话语权,而通常一说话,听者(比如晚辈或下属)的义务和责任并不是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迅速去理解或消化吸收这项信息,并且想办法揣摩其他含意。甚至连老板或是长辈只要咳一声,热茶马上递过来这个动作,就代表机灵透顶。如何听到话中的真正含意,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就学会的一项技能,如果爸妈说,“考这样的成绩,丢尽我们家的脸,我没你这样的女儿。”如果你真的离家出走,就会被视为不懂事和大逆不道,爸妈真正的含意是,“你的成绩让我失望,但我觉得你能做的更好,讲些伤人的话,也是希望给你压力逼出你的潜力。”姑且不谈这样的沟通方式好或不好,但大部分的孩子往往就会使出道歉SOP,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会更努力,真的不行就下跪,不然就请出家里的爷爷奶奶(或whoever可以镇得住的长辈克星)来帮忙。

由于亚洲是群体主义至上,长辈发脾气时,去妥善处理长辈的情绪,是晚辈(或下属)的责任。无论气的有无道理,在伦理常规下,晚辈被教导要对这样的情绪照单全收,并且去思索该如何改进和调整,好避免长辈再次生气。然后等晚辈成为长辈,下属成为老板,也用同样的方式应对,底下的人也学会对于坐在这个位置的人揣摩猜测上意,根据上级或长辈的意思走。这样的行为模式看似教出乖巧的晚辈,但是却也压抑自身的情绪,毕竟自身的情绪不比群体的好坏来的重要。

许多在美亚裔长大的ABC如果拥有第一代新移民的父母,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类似的状况。T妈和我同年,父母来自香港,她从小就被教育要压抑情感,不准哭、不许哭这样的字眼常常在他们家发生,遇到挫折只有听取长辈教训的份。那些负面情绪也被视为懦弱的象征。T妈却注意到家人只要一吵起架来,就像打雷闪电一般,像要把屋顶掀开似的大吵(尤其在谈论政治时更加容易触碰到XD)。令她纳闷,为什么情绪只能处在两个极端当中?不是没啥情绪压抑情感,就是大溃堤大爆发?而T妈不是唯一例子,其实亚裔文化中往往把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看做是洪水勐兽,但是这些情绪却没有消失,要不就是下次吵架时大爆发,要不就是对自己生气导致忧郁症,其实都不是太健康的作法。尤其是,当这样的思维模式拿来和美国人打交道,却不太适用之时。

在美国,自己的情绪必须自己负责。比如上述说反话的例子,往往就会被形容为passive aggressive(中文翻译被动攻击型),而这是带有负面意思的形容词,其杀伤力不比aggressive(攻击型)来得少。我的好姊妹Y最近便告诉我,同样在第一代新移民家庭长大的她,习习用passive aggressive的型态来沟通,有一次男朋友让她失望,她不好意思明说,更没有在第一时间直接表达,可是气还没消,后来传短信说,“我没事,我很好,只不过我男朋友不在乎我而已。”以往她过去的亚裔男友都会自知理亏,借机哄她让她不要生气,如果是琼瑶剧的话则会在这个时候必须激动的说,“我错了,我永远不要跟你分开”之类的肉麻话。但她的白人男友却直截了当的说,“我很抱歉让你失望,但你不开心应该在第一时间跟我说,而不是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来让我感到内疚。你这么做是passive aggressive。”换言之,表达失望是Y的责任,猜测为什么女朋友生气不是男朋友的责任。

深入一点来说,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长辈的情绪,更不应该交由晚辈处理。孝顺在东方社会来说是晚辈的责任,但在美国则是反向思考,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孩子应有的权利,拥有负面情绪(比如哭闹)也是孩子的权利。因此美国的教养书一大篇幅都是在教父母如何自己妥善管理情绪,把自己的燃爆点降到最低,在自己不爆走的状态下好好的教小孩,而不是要求父母去极力改变孩子,让孩子变更乖或更服从父母。

因此,在这样环境成长的美国人,学会了如果不舒服会自己说出来,想要什么也会主动去争取的习惯(延伸阅读:说话争取的艺术)。以下我分享一些在和美国人沟通的小撇步,也欢迎各位朋友多补充:

  1. 先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东方文化让我们学会压抑或隐藏情绪,但这也让我们跟T妈的家人一样,一不小心就容易大爆走。如何适时的释放自己的情绪、或是检视情绪是否受伤都是一门大学问。如果对于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易怒、随时随地想要爆哭、除了越吼越大声以外没有其他的表达方法,其实都是情绪出问题的迹象。在美国,旁人没有义务来替你分忧解劳。拥有负面情绪非常正常,无论是找姊妹淘、牧师、还是咨商师纾解,都是自身的责任,请务必好好正视和面对自身的情绪。
  2. 不好意思还是装客气都不太管用,清楚明白的表达你的需求:在和美国人交谈时,请不要点到为止,越少模煳地带越好。如果这有点困难,那麽就想像眼前的美国人是你人生当中遇过最不灵活,最不会举一反三,反应最鲁钝的人,而你需要和他沟通,那麽这样或许会容易一点?!
  3. 避免说你应该如何如何(should:美国是个重视自由的社会,没有谁应该如何或应该怎么做的说法。朋友H是五岁从台湾移民来美的小孩,爸妈都和她说中文,但她却告诉我,她和父母的关系中常常因为文化隔阂而感到受伤,比如她妈妈老是说“你应该如何如何做,”让她觉得被贬低,自己的意志不被尊重。而我告诉她,在台湾用语里面,“应该”其实是中性,不是负面的,比较像长辈殷殷切切的的叮咛,这令她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年对父母的怨怼,都来自于这个文化上的误会。如果真的一定要用should,那麽或许在后面加个consider,你应该考虑如何如何,会听起来软化许多。
  4. 言简意赅:根据Intercultural Mindset跨文化思维网站指出,那些花言巧语的马屁话可以省略,直白的告诉美国人你所要表达的重点,为什么要占用他们的时间,最后再重申你的重点才是王道。
  5. 面对南方人,避免正面冲突与交锋:跨文化思维网站也提到,南方人对于礼貌有一定的程序,比如说yes ma’am、no sir、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切记避免过度直接的指责,言词也建议要软化一些。

虽说和美国人沟通时必须花很多时间把话说清楚讲明白,和美国人沟通最大的好处,大概在于不必猜测心意,也不必担心对方有没有偷偷生气,或偷偷被冒犯。如果有,大部分的美国人都会直言相告。

你有和美国人因为沟通上面产生误会吗?留言来告诉我吧!

(延伸阅读:如何让第一次见面的人喜欢你人情味两三事说话争取的艺术如何在美国避免和面对歧视远距离恋爱行不行没那麽简单的失业救济金一切都从清大便开始菜鸟新移民vs.归国留学生留学的预备,虎妈的战果虎妈放手的勇气我的小胖老板迟来的右边先生患难见真情远距离甜心诊间爱情故事十个不可不知的旧金山天龙国文化十点让你了解美国的小费文化如何融入美国的聊天文化如何当个临时的在地人美国的医师娘(上)美国的医师娘(下)ABC vs 小留学生 纽约客的美丽与哀愁美国约会网站大作战

Dr. Phoebe的脸书更多Dr. Phoebe的文章关注Dr. Phoebe的哀居

想听美国女人悄悄话请看<美国女子学>,美国旅行信息请看<在地人玩美西>,美国文化分析请看<美国人的真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