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芳毓
在台湾,“个案教学”已经和政大企管系讲座教授司徒达贤画上等号。
2016年,是司徒达贤从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回台湾教书的第40年。这位亚洲第一位策略管理博士,当年以公费第一名成绩,到美国西北大学就读,将当时企管界最热门的个案教学,带回台湾。
至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台企业界。光是上过他在政大企家班的企业界老板与主管们就近1000人,还不算40年来在政大商学院的徒子徒孙们。
恩师兼严师 学生又爱又怕
上过司徒达贤课的人就知道,他很严厉,也很幽默,课堂上总是紧张万分,却又笑声不断。可说是个让学生又爱又怕的恩师兼严师。
政大商学院毕业的政大校长周行一,是司徒达贤最早期的学生,对司徒达贤的印象是,他关心学生的状况超乎想像。
周行一分享,他政大毕业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多年后在机场,老师看到周行一带著一家老小,竟然马上叫得出他的名字。
不久前他跟司徒达贤聊天,谈到30多年前大学毕业典礼的场景,司徒达贤竟然马上想起来,那次毕业典礼,周行一在台上唱当年流行歌《一支小雨伞》。记忆力如此之好,吓坏所有人。
为什么他能做到严厉又幽默、让学生又爱又怕、对学生超级关怀?这些都跟他个案教学的方法有关。
过去一年多来,司徒达贤把他个案教学40年的精华心得,写成《司徒达贤谈个案教学——听说读想的修炼》一书。
所谓个案教学,就是举一个真实(可能匿名)的企业情境,例如公司快破产了、是否该并购另一家企业、是否该换CEO等,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情境。
由于上课看似学生报告,因此有人以为个案式教学的老师很“轻松”,“学生讲就好!”
但司徒达贤强调,个案教学不等于分组讨论,也非上台报告;教师要聚精会神聆听学生发言,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提问”,内容不外乎是“你的决策方案是什么?”“为什么?”“请问你根据什么数据或事实资料得到此一推论?”等。实际上,一堂课大概这样进行。
重点1〉老师问问题-抽人回答 只能想30秒
首先,司徒达贤会准备很多问题,抽人回答。这时,他手上有一叠“上课卡”(学生开学时填的个人资料卡),每次问问题后,他让学生先想30秒,再从上课卡中随机抽人,确保人人有发言机会。
对台下学生而言,这30秒却仿佛三小时,必须针对问题全力构思可能的答案,还得担心答不出来或答不好,特别难熬。
“这段时间,是全班脑力运转最高的时候!”司徒达贤打趣道。在新书发表会上,他搓著手,仿佛指间有叠“隐形卡片”,露出促狭笑容说道:“一卡在手,乐趣无穷!”
学生思索的30秒间,司徒达贤就熟记卡片上的学生资料,“这样,每个学生不是都记得了?有什么难?”他说。
重点2〉怎么听?怎么说?-再次抽卡 复述前位答案
上司徒达贤的课很紧张,分分秒秒都不能松懈。即便不是被抽到回答问题的人,也要仔细聆听同学回答些什么,因为学生回答完后,司徒达贤马上会再抽学生卡,再问其他学生,“请复述刚刚那位同学说了什么?”
这样的过程,是在培养“说”与“听”的能力。
若是听的人没把说的人意思正确复述,代表听力有问题;而说的人若无法让别人理解他的意思,那就是表达能力(说)有问题。
因此整堂课,不管是听与说,学生都要全神贯注。抽问几轮下来,没被抽到的人反而感到“怀才不遇”,抢著举手发言。让整堂个案教学变得紧张、专注、忙碌、热烈,没有学生敢打混。
司徒达贤延伸,其实听与说的能力,对企业非常重要。
他分析,在组织中,居高位者往往只“讲”不“听”,常滔滔不决地推销理念,却少有耐心聆听他人意见。“‘层级愈高,听力愈差’,”司徒达贤语毕,现场爆出会心的哄堂大笑。
个案教学如何改善?司徒达贤会随时点名学生复述或回应其他同学的发言,即使CEO或大老板也不例外,迫使他们专心聆听。不消一堂课,高阶主管就会迅速调整自己的聆听习惯。
而许多人会“说”不清楚,往往是因为想不明白。在想不清楚之前便被要求发言,不得不用抽象的语言来应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空话连篇的发言风格。因此训练“说”的能力,背后就是在统整知识的过程。
在一场新书发表会现场,有读者询问,这套方法如何应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
“用在开会!”司徒达贤不假思索回答,许多人开会时,觉得跟他无关,就发呆、滑手机,此时,会议主持人可以用他上课的方法,抽与会者名片,点名发问与回答,包准立刻抓回注意力。
重点3〉学生应事先“读”-借由阅读学新知 还“练脑”
在个案教学中,读,指的是为了决策而研读资料。
许多人对司徒达贤清晰的思路印象深刻,殊不知,他是下过苦功的。
在读博士班时,他就开始将一本本管理经典,整理成一张张思想流程图,弥补英语的不足。回到政大当教授后,继续用类似方法,整理出上百篇学术文章的因果关系,进而将过去没想到的观点,集成到自己的知识架构中。
实务上,读个案资料时,脑中要同步创建当时的场景、流程,及个案文章中未完整表达的组织结构、策略重点与人际关系,甚至要从个案当事人角度,设身处思考与分析,进而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例如“这些信息是否隐含著组织中一些潜在的问题?”“经理人之间的争执,和不久前的组织变革方式有何关联?”
司徒达贤强调,阅读除了吸收信息与知识,最重要、最常被忽略的作用,就是“练脑”。
上课前就先阅读,非常重要,用在企业组织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许多企业开会前都没有事先阅读讨论的议案,大家一片空白来开会,结果成效很差。
“想”,是个案式教学的最后一个修炼,和“听、说、读”能力互为因果。后三者愈强,想的效果愈好;而提高想的成效后,又能改善听、说、读的品质。
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标准?
重点4〉学生应勤于“想”-培养理性思考、观念能力
司徒达贤认为是“理性思考”与“观念能力”,前者包括“应优先处理组织的哪些问题?”“问题的真正原因为何?”等。
观念能力,是指体察不同层面中的因素,创建彼此因果关系的能力,比如“过去哪些政策(因)造成今天的局面(果)”或“今天的决策(因)对未来竞争地位(果)有何影响”等。当乍看无关的现象出现变化时,拥有高度观念能力的人,很快就能看出关联。
举例来说,有人能从上游产业的细微变化,联想到公司将来与下游经销商间的权力消长;有人可以从一项气候变迁的新闻,预知某档股票价格的涨跌等,靠的都是观念能力。
可以说,拥有观念能力就能够更有效诠释信息,掌握现象与问题背后的本质。因此,层级愈高,愈需要这种能力,才能够在复杂纷纭的决策环境中,归纳出问题核心,提出改善大局的关键行动。
个案教学的重点不在传授知识,而在养成与强化“听、说、读、想”能力。这不只能用在上课,也是每位工作者都要具备的,对高阶经理人更是关键。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2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