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南宁学院封德台教授 图片来源:Hermann
大陆高校普遍有学生实习制度,而且是必修课,每位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完成实习,得到及格成绩才能毕业,因故未能完成的学生,要跟随下一届补做实习。可以想像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实习,各个高校二级学院为何在课程安排上,几乎每学期每一班都有实训或实验课程,文科商科等社会科学专业〈系〉也不例外。可以说大陆的高校为每位学生毕业后就业铺设的“最后一里路”,确实非常用心,这一点是台湾的大学院校,即使是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也比不上的。
大陆大学生不只在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学期要自己找单位或公司去实习,连同寒暑假的打工都蔚为风气。像广西高校的大学生,在暑假近者就在学校和户籍地打工,远者甚至愿意坐十几二十小时火车到广东福建,从事非常辛苦的“流水线”也就是工厂打工的大学生是不分男女,而且是各省都有的。这个暑假我也推荐了四位学生到台商连锁饮品“大维”打工,在学院同事用来沟通联络的内部qq群组里面,经常有“事求人”的就业信息,转传给各个辅导员请他们告诉全体学生。
不过,少数应届毕业生并未实习却找得到公司签字盖章的实习证明,而校方也欠缺人力去督导改正,是这个制度美中不足之处,而最让我不解的是在最后一学期明明并未上课的应届毕业生,所缴的学费却丝毫未减,这在台湾的大学是不可能采行的措施。
台湾的公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不管为何,但其非营利的本质却是不变的。在大陆不仅公办高校营利成风,可以经营所谓的“校企”,就是校办企业,如某知名大学一手创办的“昂立”集团,在全国兴办千余所连锁幼儿园即属一例;其民办高校虽然是从“捐资兴学”和“投资兴学”来分类管理;前者为“非营利性”,后者是“营利性”。但是由于部分公办高校带头向“钱”看,民办高校要在“利”字头上划清界线实属不易,以致于大陆高校普遍具有“营利”的性质与文化,再加上大学生普遍因为打工实习的经历提早社会化,不像台湾的大学生几乎都要在踏出校门才初识愁滋味,两相比较,也就难怪有人形容大陆的大学毕业生比台湾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狼”性,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值得台湾的非研究型大学借镜之处实在不少。
Photo Credit: Herman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