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南宁学院封德台教授

八月中宜兰县教师工会与县政府协商,完成全台第一份教师团体协约,明订教师免费健检公假、三个月寒暑假只要到校2天及每天工作8小时等福利。家长团体则对每天放学后、第8节课、暑期辅导、家庭访问和校外教学的学生照顾是否会成问题,提出质疑,随即召开记者会批评该协约等同“老师自肥”。等到8月26日家长团体再度聚集宜兰孔庙,遥拜孔子祈求主持公道,指控遭受工会某老师干部投书霸凌,暗示他们是“董事长团体”,他们的小孩没家教,还暗讽他们富不过三代,因而再度掀波。幸好日前教育部吴思华部长指出,会在“学生在,老师就在”的大原则下,帮助协商合理工时,找到一个保障老师权益兼顾学生受教权的规范。

还记得我们四零前段班婴儿潮世代上小学时,想进初中〈那时不叫国中〉是要经过考试的,爸妈把我们交给国小升学班时,我们在学校上课不管是正课或补习〈辅导升学〉,“老师在”才能上课学习和辅导升学考试,即使是放牛班的同学基本的学习还是需要“老师在”才能进行,印象中从来没有老师们由于对学生额外付出时间,会有怨言或抗争,之所以如此是否是因为那时的小学老师有额外的补习收入的缘故,我想是很难下此结论的,但当时的我们无论如何对学习受教是极迫切的,跟现在的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极大差异,后来一路读过初中高中甚至上了大学,基本上感觉是相同的,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大环境下,受教意愿高的学生极其普遍,那时的老师绝对不比现在的老师轻松,但是总觉得他们是乐在“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中,这些体验在我担任大学教职的前十年光景中,大概是1993到2002年间,基本上是一致的。

宜兰教师工会的一鸣惊人其实并不具代表性,该县参加工会的教师有1800余人,另有4000余教师并未加入工会,我宁可相信台湾绝大多数的教师,对这份良心事业应有的奉献精神是有体认的,只是在教育资源从广设大学,有总分八分就能进大学的异象发生起,会发现从大学到高中国中以致于小学,弥漫于社会的轻松学习快乐成长的错误观念,用“人本教育”的口号误导人们,造成学习成效被“多元发展”而误判,让我们的下一代对基础人文数理学科普遍欠缺受教意愿,老师们的教学热诚也大受影响,恶性循环的结果又从许多大学因担心生源不足开始,用商业手法治校,使出“教授出马”手段宣传招生,甚至把学生数目与教授年终奖金挂钩,把一个个大学搞得像见不得人的传销事业,它的悲哀更在于大学教师工会的迅速成长茁壮以资对抗,更从大学的教师工会衍生出各县市各级教育体系的教师工会,积非成是地用劳资和交易关系来诠释师生关系,殊不知学生及家长不是资方,老师的教书育人与学生的受教成长更非商业交易,但部分教师的“计较”与“精算”风气已形成,宜兰教师工会的“团体迷思”〈group thinking〉是如此明显儿不自知,就难怪惹议了。当学生想学习的时候,没有老师不想教会他们的,“学生在,老师就在”,理当如此,不然呢?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