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伟如
师大英语系毕业,修毕教育学程投入教职的许芯玮Kate,原本只要安稳的走著正规教职路,方能让人人称羡,然而Kate却义无反顾的投入体制外的教育行动,展开另类的改变台湾教育计划。
本次“社会企业你我他”讲座由社企流与社企聚落共同规划,于12月11日晚上在社企聚落举办,邀请DFC台湾区的发起人许芯玮Kate分享DFC的理念,以及孩子们各式各样的创意行动。
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简称DFC(Design For Change),核心概念为I can。最初是由印度河滨学校创办人Kiran校长推广的活动,提倡让孩子活用所学的知识,并发挥创意,解决周遭的各种问题。台湾区发起人Kate受到启发后,决定投身翻转教育的创意革命。
数年前,Kate在师大附中担任英语老师,一边带入外面的知识,一边也将学生带出教室长见识。直到有一天,Kate发现身为老师,面临家长各种不同的要求—有的希望孩子安份学习即可,有的认同孩子投入改变社会,Kate开始思考两种并行的可能性。之后,她找到了河滨学校的校长Kiran。
在河滨学校,孩子们自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知道自己为何要念书,所谓“念好书又能做好事”,就是教育的极致了。DFC正是为创意教育所生的设计,它搭建起知识到行动之间的桥梁,为了改变问题而设计方法,并解决教师在教育现场遇到最迫切的问题—大多数的孩子都对念书“无感”。然而,当孩子亲自实践设计后,会发现自己与社会是有关联的,就会开始主动学习,形成一个良善的循环。
Kate表示,DFC的四大步骤分别为感受、想像、实践、分享。
感受(Feel)
“如果你回到国小,有人告诉你,学校教室外面的走廊又淹水了,你该怎么办?”
Kate以开放性问题,打开DFC的创意初衷,其实就是来自对生活有所感受。DFC邀请孩子发挥同理心,感受身边的问题,挖掘想改变的现况。
想像(Imagine)
Kate提到,“非常好”、“还有没有?”这两句话在设计思考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传达出正向回馈的重要性,以及更多点子发想的机会。DFC也鼓励孩子针对不同的问题,想像解决问题的情境,并发挥创造力,激荡出各种解决方法。
实践(Do)
“有没有一个可能性,让我们在教育中,看待成功或失败,不是用‘到达终点’的方式?”DFC强调实践的过程,在感受与想像之后,勇于实践的当下才知道有无办法解决问题。
分享(Share)
最后不管是失败或成功,DFC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让每个孩子所做的事情,都能成为一个值得分享的故事。
Kate认为自己在台湾推动DFC的过程,也必须要经历这四个步骤,成为自己的DFC行动。虽然DFC在台推广的过程困难重重,同时面对体制外与体制内教育的挣扎,但Kate转换念头,认为自己等待的人始终是自己,唯有自己主动踏出第一步,教育才有机会改变。
在Kate的努力之下,目前已有上百个DFC的故事在台湾各个角落发生,她以孩子们的故事持续证明自己所推动的事情是对的,“必须有人开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没有关系。”
未来,Kate希望台湾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像河滨学校,在既有的教育体制中,能够拥抱孩子的创意思考。而最后的期待,是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不断尝试的自信心,对Kate而言,这就是最棒的“I can”环境。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你回到国小,有人告诉你,学校教室外面的走廊又淹水了,你该怎么办?”康乐国小的孩子们做到了!他们发现淹水原因在于学校排水孔堵塞,所以运用课本所学的虹吸原理与铁丝,在一星期内通完全校的排水孔,让师长们惊艳,多年来的问题竟在孩子们的巧手下顺利解决。
在一个个故事分享的背后,Kate期待DFC的四大步骤能尽快感染全台湾的大人与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以思考,并用行动解决,然后把解决过程分享出来,这就是Kate所引进的DFC,期望能为台湾教育注入新的创意活水,发起一场教育的温柔革命—让人相信,真正可以改变世界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后面的行动。
延伸阅读:
>>社会企业以商业模式让公益永续,同时也不能忘记当初的使命
>>把社会学带进设计领域,史丹佛银发设计竞赛得主姚彦慈:“了解问题的过程,比设计本身更重要”
>>当住屋沦为商品 这两间企业重新定义空间-让老宅拥有新灵魂、让无壳蜗牛有家可归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