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近日一則關於母親體罰女兒未考滿分的文於社群網站引發熱議。這位母親表示,因女兒英語期中考考了99分而非滿分,根據事前「少一分打一下」的約定,對女兒進行了體罰。母親表示,她並非追求那一分之差,而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提醒孩子保持警覺,避免因為題目簡單而鬆懈。然而,此舉立刻遭到網友的批評,最終該文章也被刪除。
少部分人則支持這位母親的做法,認為藉由適當的懲罰,能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並警惕未來不再重蹈覆轍,且這種懲罰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筆者認為,教育的核心不應該是透過懲罰強調分數的極限,而應該是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台灣的教育環境長期以來重視考試分數,不少學生從小便生活在這樣的競爭氛圍中。記得以前求學時,每逢段考或小考後,同學間不僅會互相比較成績,甚至還會「檢視」其他人的滿分考卷,試圖找出老師批改時未察覺的錯誤。當時仍有一些家長和教師推行「少一分打一下」的懲罰方式,理由多是「警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與氛圍下,學生間追逐分數的現象成為常態,甚至衍生出「只求分數,忽視學習內容」的問題。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後來筆者到美國求學後發現,多數教授評分方式以A、B、C等級分數為主,雖然依然存在差距,但消弭了「99分與100分」之間的細微分別。當學生成績不佳時,教師多數採取「如何幫助學生進步」的角度,而非以懲罰為手段。這種做法更專注於讓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而非單純追逐分數。
不可否認,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是出於對其未來的期望。但將考試成績與孩子的學習態度、自律性完全掛鉤,可能過於武斷。考試成績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考題難度、範圍設定甚至臨場狀態等,若僅以固定分數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表現,也過於片面。此外,過度強調分數可能反而抑制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將學習視為壓力而非樂趣。
真正的教育應該重視孩子學到的知識、培養的技能以及對問題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而非單純以分數論英雄。比起體罰,父母應該扮演孩子學習旅程中的引導者,協助他們克服學業上的挑戰。透過鼓勵與支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價值,而非被分數綁架,或用分數作為攀比的工具。
教育不應淪為分數的競賽,而應成為啟發孩子潛能、讓他們自信成長的過程,而不是陷入考試分數的窠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讓孩子在支持與鼓勵中找到學習的興趣,才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方向。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