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俸钢(彰化基督教医院司法精神医学中心主任) Photo Credit: kropekk_pl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笔者服务的医院,每年度都会例行的举办忧郁症筛检的活动。有趣的是,数年前就开始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当免费咨询的摊位摆出来,前来咨询的问题有时候不见得是以忧郁为主。
孩子没网络会要命
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协助忧郁症筛检的心理师同事就这样对我说:“刚开始坐下来提问题的前10位,除了1个是来拿赠品的,其余9位的问题都大同小异耶!”他们多半是忧心忡忡的家属,为了家中某个“一直在玩游戏”或“一直在上网”都不去找工作的家庭成员而伤脑筋,前来询问“该怎么办?”
随著“网络成瘾”这样的名词越来越耳熟能详,相关的行为问题也让人更加的焦虑。但是到底这类行为的描述,足不足以在医学上成为一个“疾病”,目前都还有争议。
以电视为例,其实早在当年电视刚发明不久时,学界也曾出现过好一阵“电视成瘾”的忧心与讨论,但经过时代的演进,电视也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份,它重度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文化,但也因习以为常,被当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正常现象。
因此最新版的美国DSM-5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唯一正式存在的行为成瘾类的疾病,也仍只有病态性赌博一项。至于网络成瘾的诊断,仍被列在研究中的范围,其它的成瘾类疾病,则都与会直接影响神经运作的化学物质有关。
只想活在虚拟世界
目前学界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也从早期的网络游戏,开始拓展到如脸书等类的各种社交程序。2014年底就有研究者 Homes等人针对大学生的脸书相关研究显示,发现一旦这些大学生符合脸书成瘾的标准时,他们在情绪控制上也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容易出现酒精滥用,如果请这些大学生去做酒瘾筛检问卷,得分也显示这些大学生有很高的机会会出现具有危险性的饮酒行为(例如酒驾)。
这类的研究也让我们从早期将网络成瘾行为与赌博游戏这类的成瘾行为,来互相模拟的角度,开展到人类的社交需求。也就是人们除了在在线游戏的过程中追求虚幻的成就感之外,也会透过速食的网络人际关系,来满足基础并不牢固的社交需求。
架构现实人际关系是重点
网络做为新时代的发明,它原本是一个很优秀的、更平民化的信息传播系统,然而一旦用虚幻的方式来制造现实世界的替代品时,也会因而让人产生各种成瘾现象。
而处理相关的问题就要了解,由于网络成瘾的起因有一部份可以和赌博模拟,人们会在各种网络游戏中追求虚幻但易得的成就与荣耀,那麽引导个人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现实人生中的实际成就与荣耀,就能够对虚幻的网络产生一定的免疫效果。
而另一部份网络成瘾则来自于社交需求背后的虚荣,因此将个人引导进更有实质意义的人际关系之中,并且尽量摒弃过度物质化的追求与认同,就能够避免个人因为在这类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而时常寄情于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之中。
如同所有的成瘾现象一般,这方面的问题预防永远胜过治疗,因此在人格稳定之前,先提早创建好架构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与生活目标,加上有意义的人际网络与现实中的互动能力,都可以让个人在接触到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之前,产生足够的抵抗力。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你的人际关系有毒吗?当心掉入网络成瘾漩涡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