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琦瑜 亲子天下执行长 图片来源:黄建宾摄

一般印象中,国外似乎较没有升学压力,也因此许多人对美国的学校和老师心向往之,其实美国高中也很在乎升学,但不同的是,老师把学习动机和责任还给学生自己。

新年假期,我参加了儿子在美国念高中的亲师会。他去了半年,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和各科老师碰面,带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想了解他在美国的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

美国公立高中没有导师,学生选课跑班,每个人依照自己的程度和规划,都有一张不同的课表。本于一种“台湾家长”的关心,我也不能免俗的问了各科老师对于准备升大学的建议。很多人向往国外的教育没有升学压力,其实美国公立高中也很在乎“升学”,只是方式和内涵不同。老师很少跟你谈入学能力测验SAT考试技巧(有些高中会开专门的选修课),或如何让在校成绩提升,但学生从高一进去,就常被提醒和询问:要提早探索自己有兴趣的领域和科系,研究和尝试未来想念什么?在哪里念大学?提早了解兴趣和方向,研究想念的大学和科系,愈能提早从大学的需求,预备高中的选课和活动安排。

譬如,想念常春藤名校的孩子,要选多一点挑战性的进阶课程,也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或竞赛,争取担任社长等领导职位,体育表现和社区服务都是有力的加值。非学术类型,但有不同领域热情的学生,可根据未来科系需求,安排不同选修课,甚至高三、高四提前去修附近大学开给高中生的先修课程,这类表现都可能有助于大学申请。我儿子的高中就有四十几门选修课,从艺术到科技、行销学到实用的视觉设计,希望学生提早接触尝试多元领域,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向。

升学不该是老师的责任
重点是,每个人的选择、途径和准备计划大不相同,非常个人化,复杂到学校必须配备专业的升学和生涯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相关咨询,包含SAT/ACT等入学考试信息、学校科系和各类型奖学金申请;有资源的私校甚至会搭配一对一的“升学辅导咨商教师”。这次亲师会我询问英文和数学老师,如何准备SAT考试,他们不约而同的回答:这不是我的专业。所谓的“升学与考试技术”,不是任课老师的专长,也不是老师的责任。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常好奇的和儿子讨论,美国的学校和老师真的比较好吗?只读了半年的他给了一个有趣的观察:他觉得美国和台湾一样,老师都有好有坏。台湾好老师的教学不逊于美国;在美国也有上课超无聊的老师。不同的是,台湾多数老师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成是自己的绩效责任,因而台湾老师比较容易焦虑,课堂教学时较容易参杂著激动的情绪,会花较多的时间和力气,语重心长的提醒、照顾、教训或就是骂人。他们像是负了重轭,拖拉了一班学生往前走的牛车,把一班学生的命运,压在自己身上。前进的路只有一条,学生没动机,老师也没选择。

美国公立高中的学校和老师,普遍觉得成绩和作业,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每堂课老师都有一套事先说明清楚的游戏守则,告诉学生成绩构成的面向和比例:作业缴交、专题报告、考试和课堂表现,学生要争取和管理自己的表现。有些老师会安排课后固定时间,让学生个别提问,但老师不会去找你“补救教学”,而是学生自己感到有需求,主动去找老师“课业辅导”。

如果你高中毕业不想念大学,直接就要工作,老师不会苦口婆心的劝你要改变志向,因为那是你的选择,和你的人生。大学入学能力测验(SAT/ACT)和他们正常的教学完全脱钩,我儿子的英文老师因而可以一整学期都在教莎士比亚,不需要用“这个SAT必考”的提醒,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考高分的追求不该是竞争力
最近大学学测刚结束,我看到媒体又讨论著,今年是六年来满级分人数最少的一年,于是乎有些忧心忡忡的教师和家长,直指这是十二年国教会考成绩只分三等级,升学改革造成的“素质堕落”。向来勤管严教的私校满级生人数比例比公校高,更让部分忧心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呼吁要回归更多考试和分分计较的传统,不要任意学习国外的“快乐学习”。

的确不应该盲目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台湾乃至华人地区教育系统的高期许和高涉入,是看不见的社会安全网,撑住了许多偏乡和弱势家庭的孩子。但面对变动愈来愈大的未来,动机和主动性真的愈来愈重要。台湾家长和老师,成人社会“我是为你好”的焦虑和用力,不断想用更难的考试、更严格的管理,催逼学生学习,激发了“考试高分”的短期效应,却扼杀了学生探索“我为什么而学习”、“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的长期动机和热情。

教育系统应该更看重每个学生个别化的发展和特质,把动机和责任还给学生自己;教师的专业,也该和“教导升学考试技术”的专业脱钩,去关注“真正的教学”。因为,这才是持久的“竞争力”。

◎完整报导请见《亲子天下》杂志76期《程序设计》>>

延伸阅读:
分数背后,孩子到底有没有自己?
程序设计入课纲,教育转机或危机?

本图/文由“亲子天下”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何琦瑜:美国高中的“升学压力”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