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琪拉编译

你喜欢抖脚?卷头发?眨眼睛?不自觉点头?咬指甲?抠脚趾?舔嘴唇?还是耸肩?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一些怪僻,可能是情绪紧张时的习惯,或是运动抽动症。

BOD

[抽动]的范围很广,轻到几乎自己都察觉不到,或是严重到会伤害自己。尽管大部分研究都在专注于神经科学上的病症,像是自闭症或是妥瑞症,大家对于这种反复性、非功能性的身体运动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了解这恐怕是你的心灵平静程度的晴雨表。

这些行为都是非主动的,但与抽蓄不同,你可以停止这些习惯,但不久之后,又在不知不觉中回来。精神科医师马度说:[如果我们针对这些反复性的行为都跟大脑的基底核有关,基底核专门掌控人体的动作。]尽管人类对基底核的认识有限,基底核就像是肢体动作指挥官,让大脑决定要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像是如果人处在一个自己无法掌握或充满挫折、压力的情况下,你的基底核就会进入一个缺省的动作阶段,也就是上述的习惯性非自觉的运动抽动。

人类在这时候其实跟动物差不多。我们在动物园若看到焦虑或无聊的动物,可能会发现他们总是左右摆动脖子、拔自己的毛、原地绕圈圈或是不断摆动手臂。重点是这些习惯你不需要用到自己的认知能力,有时因为社会压力,这些被压抑下来的习惯反而成为他们的奖赏、一时的满足感、释放压力或是暂时的休息。

这些非自觉性的反复动作都起源于小时候。当孩子尚未成熟的大脑尚未能像成年人认知与消化情绪时,就会用这些肢体的小动作来解决。除了严重的自闭症,大部分的孩子长大后,当有比较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时,就可以胜过这些,或是把这些行为转化成社会比较可以接纳的[成人]。像是舔舌头变成嚼口香糖、玩手指头变成玩手机、身体左右晃动变成抖脚。这些行为还在,只是变成较易于控制或是变成台面下的活动。

这些动作通常都没大碍,只是有时候可能会伤害自己或是造成别人困扰。像是抓皮肤可能让自己受伤,有些公司可能不想雇用会在开会时不停转笔或抖脚的人,甚至可能会影响交友。

专业上,医师可能会先让人理解自己有这些反复性动作的时候,让他们知道自己哪时候会出现这些行为,通常是人们遇到非预期、无法解决的状况,专家就会针对这些状况帮助患者克服。

此外,医师可能也会建议患者找个[替代品],取代这些恼人的小动作。像是挤压橡皮球来取代玩弄手指关节,避免照镜子来减少自己抠脸的习惯

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要解决这种小动作应该找到引起动作的原因(焦虑、无聊、愤怒、伤心、烦躁、紧张等),帮助患者管理这些原因而非只是要求患者停止这些小动作,或是只是找个替代品取代这些动作。换句话说,玩指尖陀螺不是长期解决之道。
参考资料:

are-you-a-hair-twirler-nail-biter-or-knuckle-cra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