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意中 临床心理师
日常生活能力是孩子生活中非常基本的一个要求。在衣食住行育乐方面,孩子是应该随著他年龄的成长,同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能力。面对要不要辅助,要不要放手,安全考量总是第一优先。但在考虑安全与否,请以不同的活动内容,把它设定成一种渐层的模样,而非二分,ON/OFF式的开关。
孩子需要一步一脚印,累积他的自理能力。以插吸管、喝饮料这件事。有时,孩子想要用他纤细的手,自己尝试插吸管。但你眼见他一次又一次无法完成,没错,这时吸管钝了,孩子挫折了,你也不耐烦了。但你可能一边望著孩子挫败的模样,一边担心著他会不会把整杯饮料弄翻,而自找麻烦。
干脆自己帮他做。这个念头很容易就浮现上来。
没错,孩子的力气是不够。但我却非常欣赏孩子想要尝试的动机,同时我也想要维护孩子这份难能可贵的主动性。我还是想要让他尝试自己动手插吸管。其实,你只要辅助一下,先在杯面上戳个小洞,这时,他成功将吸管插进的机会也就增加。
或者孩子自己倒水喝这件事,在温度设定上,冰水、凉水、温水、热水之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考量与做法。例如冰水、凉水让他自己动手来。基于安全考量,温水由大人协助。但热水,小朋友就禁止自行行动。
当孩子想要自己动手倒水,这时为了提升他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试著把水壶里面的水降到最低,让孩子拿起水壶时能够有足够的力气。水壶可以选择比较轻盈、耐摔的材质。而对于水杯,则考虑杯口比较大的杯子,或将杯子固定起来。让彼此都放心,以减少大人的担心、焦虑传递给孩子,而让他的主动性被熄灭。
类似的道理,也可以反映在孩子的行与育乐上。例如说在游乐园、大卖场或小公园里玩耍时,其实只要在视线范围内,你可以放心地让孩子去探索。他会把你看成像是一个安全的堡垒,如果遇到一些什么状况,至少随时可以退回到属于安全的堡垒:你的身边。
每一次的放手,你可以视不同的活动内容,而有不同的判断与选择。你可以考虑孩子的意愿、动机、发展能力、目的,及孩子达成目标的可行性。
或许你会发出质疑“现在社会多么地险恶,你真的好大胆竟然放手让小孩在公园里乱跑、乱跳。难道你不担心、害怕他可能因此被陌生人掳走或受伤害?”这些顾虑很是自然,但是否因此因噎废食,这一点我相当保留。
毕竟很现实,我们不可能在孩子身旁照顾他一辈子。他需要长大,他需要独立,他需要探索,他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理能力。如果没有适度的放手,让孩子去探索,那请问要等到哪一天才放手?千万别说:“等长大再说”这样的想法,只是把事情搁著,放在一旁。没有经验值做为累积,你真的不要期待孩子突然间就弹跳起来。睡醒,什么都会了?!可别作梦哟。
当什么都想要帮孩子做,但父母有没有想过我们相对也在剥夺孩子学习食衣住行育乐的能力?我经常讲一件事:“当你帮孩子做得愈多,你会变得愈聪明,反应会愈来愈快。但是,很抱歉,孩子却会愈来愈笨。”
不要让孩子理所当然认为这些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都需要爸妈来帮他做。当孩子可以自己挑选洗完澡后要穿的衣服,就试著让他挑。该把要换洗的衣服丢至污衣袋,你就让他丢。
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借由实际的经验,以获得属于自己的自信。让孩子拥有一种“我也有这个能力”的感觉,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当孩子自觉拥有这份能力,在合理范围内,孩子就会试著去探索、去接触、主动性地去了解。
你可以列出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能力清单。帮孩子把这些做成纪录、拍照、或录像。适时让孩子知道,让孩子看,让他对自己生活自理的能力有信心。我会做、我能做、我可以做、我尽自己的能力做,这将是孩子成长上最丰富的旅程。
请适时放手,别让太多的辅助把孩子的成长机会偷走。
延伸阅读: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爸妈该怎么协助?
【专访】一下迷路一下爆走:让孩子走出体制教育,因为我不想当“草莓农”
本图/文由“BabyHome”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不想当虎妈、又怕教出妈宝?培养独立的孩子,心理师教你这样做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