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乔依丝编译
当孩子遇到诸如学校挑战或难以表达情绪等问题时,儿童心理学家J. Timothy Davis建议可以采用“一分钟教养法则”:就问题进行简短的交流,而不是就该话题进行一次长谈。
让孩子愿意倾诉困扰他们的事情可能很难,但如果父母与他们进行简短、持续的对话,难度就会降低,Davis认为“一分钟教养法则”对于与男孩沟通时更为有效。他解释说,与孩子进行冗长的讨论可能会让他们不堪重负,情绪崩溃,特别在孩子年纪较小、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尤其明显。
谈话不必真的只有一分钟,但维持在三到八分钟是个不错的时间长度。将谈话分散到一天或一周内,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在重新聚在一起之前处理可能出现的情绪。“与其在一次互动中榨干所有可能的坦诚,不如少谈一些,让每个人都感觉良好,”Davis说。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在尝试“一分钟育儿法则”时,请留意以下三点:
1.意图
进入对话时,带著“想更了解孩子”的目的。专心聆听孩子说的话,并观察他们对你言语的反应,这些都能成为下一次谈话时的切入点。
2.语气
“我们希望孩子觉得谈论情绪是一件正面的事情,”Davis 说。不要让每一次严肃的对话都让孩子以为自己惹麻烦了、要被责备或训斥。对话可以用轻柔的方式开场,例如说出你注意到的情况,然后简单问一句:“最近怎么了?”
3.时机
当孩子在情绪平稳的时候,会比较愿意接受这样的对话。Davis建议选在开车时 (彼此不会直接对视到)、或是睡前放松的时刻进行这些对话。
举个例子:假设妈妈收到一封老师的信息,提到孩子没有交数学作业,Davis 建议可以试著这样做,让孩子愿意打开心房谈一谈:
妈妈:“我收到你们老师的信息,说你有一些数学作业没交。怎么了吗?”
孩子:“数学很蠢。可以不要聊了吗?”
透过这第一次简短的对话,你可以察觉到孩子可能对数学感到挫折、不舒服或抗拒。过几天妈妈可以再进行一次后续谈话:
妈妈:“嘿,我有在想你那天说数学很蠢的事。我记得以前学数学的时候,有时候真的也挺难的。”
孩子:“对啊,而且老师还要你一定要写出算式过程。”
从这两段简单的对话中,你就能发现,孩子其实不是不会数学,而是对于“为什么一定要写出计算过程”这件事感到不理解或抗拒。这种方式远比一开始就责备孩子没交作业要来得有效,如此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问题的根源。
Reference: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