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怡廷
当中国菁英来到没有边界的香港,从就学、就业、成家,参与一场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开放市场竞争。优胜劣败之后,这群新香港人,会是未来香港社会的中坚吗?
2001年的一个褥热夏夜,是安徽长大的耿春亚在香港的第一晚,睡在深水埗唐楼仅容得下一张单人床的㓥房(见小辞典)里,窗外闪烁著霓虹灯,楼下流动著皮条客及流浪汉,让他一夜难眠。当时他只有22岁,是北京清华大学到香港城市大学交换两个月的大三生。
隔日一早,他走路到九龙塘的学校上课时,沿途都是漂亮的别墅豪宅,他瞬间体会了深水埗与九龙塘的15分钟脚程,就是香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那两个月让我决定在香港创业,”这个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光亮让耿春亚神往。他感觉只要足够努力、愿意付出代价,就能在这个城市得到自由。
2002年他透过专才计划回到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半导体材料工程硕士,2004年毕业就在香港科学园区创业。2009年拿到香港身分后,成家立业,将在内地的父母接来,一待就是15年。
现在,他是香港一家因特网新创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九七后的新香港人
像耿春亚这样的“新香港人”,是九七后来港中国人的典型,称为“港漂”。
历经20年代新中国革命、50年代国共内战、60年代文革,以及80年代改革开放,前面四代中国移民多是为了脱贫和躲避战乱而偷渡来港的中下阶层,但九七后的第五代新移民截然不同。
香港统计处统计,主权移交20年来,拿到香港身分的中国新移民是26万人。但除了这些人之外,香港有更多大量流动的中国学生及工作者。近日香港媒体报导,2016年最少有10万中国人在港居住、工作与念书。其中有5万多人是凭单程证入港;两万多人拿学生签证,毕业学生留港有9千人;内地人才输出计划有1万人;投资移民计划有2万5千人。
许多中国人透过来港接受高等教育、单程证、人才计划及投资计划来港,居留满7年后取得香港身分。这些人多是中产菁英,20年后已是香港许多领域的中坚。
你可以在香港媒体圈、商界、学界、专业领域看到这些人的身影。例如创业在深圳,住在香港半山的腾讯马化腾、无人机公司大疆的汪滔,甚至阿里巴巴的马云都透过优才计划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耿春亚充满热情的说,“我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要拍一部‘甜蜜蜜’续集,”
电影“甜蜜蜜”里张曼玉和黎明是从中国来到香港打拼的底层,但耿春亚认为第五代新移民的故事已经完全不同,担任“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的他,充满的的自信和中国国势呼应。
这是中国青年力争上游的故事,他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来,喜欢香港的自由和开放,愿意付出高昂的生活成本向上流动。但这种中国社会的求存本能,也必然与香港社会产生碰撞。…(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第626期)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天下杂志》网站。
※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