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Dr. Phoebe

JMOY464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16:26)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里面常常会浮现“这样还不够”的一种感觉。

从小到大,客人来了打招呼还不够,你要学会端茶到水,才能显出有家教。学会煮饭洗衣还不够,你要学会看婆家人脸色,让婆家人赞赏你才不会让娘家人丢脸。把书念好也还不够,你还必须要读课外读物和学英文,好提升自己未来的竞争力。

科科都考满分,这样也还不够,因为你必须要想办法下次也维持下去。而我则是没有科科考满分过,因此我的烦恼永远都在朝著满分迈进。

这样还不够的感觉,在我小学毕业之后来到美国那一年更加显著。当时的我十三岁。我穿著菜市场三件一百的亮黄色衣服配上同色系亮黄色裤子,烫了一个卷卷的土气微爆头来美。

受台湾教育的影响,我决定努力读书好追上同济的程度,想办法在普通班生存下来。好在于中学的课业并没有特别重,一天之内花个两三小时绝对绰绰有余。身为Fresh off the Boat(简称FOB)的菜鸟新移民,我的口音不正确,但我的态度谦和,我交起朋友,在班上被认定为有是头脑的那一个"the smart one",并且当起同学的免费数学家教。

等到我成绩追上才发现这样还不够,顺利的在普通班待了下来之后也发现,美国公立中学屁孩文化中,成绩不代表一切。会打扮、会玩、长得漂亮,必要时还要有点叛逆才是王道。男生当时流行宽松的裤子和上衣,好看的球鞋,再外加一点玩世不恭,偶尔和师长顶嘴的态度。女生穿起当时很潮的喇叭裤,配上九零年代的紧身白T恤,露出小蛮腰,垂直的长发,以及带点亮彩的眼妆,才是该有的装扮。颜色以蓝白黑色为主,袜子不能露出来,好露出纤细的长腿。我的口音被同侪嘲笑,我的穿著打扮被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我以为大家对我客气代表被接纳,后来才发现,我只是同学眼中的免费助教,分组报告时想要拉拢的对象。我的越南裔朋友小P看不下去偷偷告诉我真相,甚至说要买件像样的牛仔裤给我,避免我的穿著再给人笑话,我才理解事态的严重。

这样还不够

于是我努力改变装扮,我学会化妆,甚至每天都狂听当年最红的音乐电台KIIS FM,从Backstreet Boys到N’Sync的歌全都背起来,好让我和同学之间有话题聊。我交起更多的朋友,也偷偷喜欢上班上的一个文质彬彬的ABC男,两人时不时地还会打招呼。中学毕业典礼,在许多人的定义里面,我或许真的成功了。我拿了七个奖项毕业。也参加人生当中的第一场舞会。也是在那场舞会中,我亲眼见著文质彬彬男在舞池中和我的要好朋友翩翩起舞顺便告白,却被我朋友冷冷拒绝。而我的另一位男性朋友看我可怜,怂恿另一个没啥女人缘的朋友邀我跳,却没想到那名友人正要邀的当下就被另一位主动的女生拉进舞池,留我尴尬的在边上。我穿著打扮或许被认可,甚至交了不少当地的朋友,但显然这样还不够,我得不到暗恋对象的青睐,更因为在亚洲文化的薰陶之下没有主动出击的勇气,但花这么多心力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依旧是那个尴尬却努力想跟上的局外人。

亚洲式教育下的出发点,很多时候就是不停的对孩子说,你不够好。不够好,所以要更加强和努力,同侪之间的竞争往往被视为一帖良药,好还要更好,棒还要更棒。拿了第二名要想第一名,拿了第一名后要想怎么进名校,进了名校后要想方设法拿下好工作,好工作之余也要有好婚姻。如果胆敢松懈或停止奔跑,则会和不上进、懒惰画为等号,更有被其他人赶上或替代的可能。这样还不够的声音,伴随著我上高中,大学,甚至是研究所,甚至当我开始被成为别人口中的成功人士的时候,这种焦虑感伴随著我,告诉我,这样还不够。

因为我的职业和背景,我承认在朋友圈中并不缺乏上述条件都符合的“成功人士”,比如工作成绩亮眼,拥有房子车子外加2.5 个孩子(会说2.5是因为问没小孩的人说要生几个,最常听到的回答是两个到三个)。如果是亚裔,如果是小留学生在美国落地生根,其故事更能轻而易举的被包装成美国梦的一环,你知道的,那种长辈会拿去用来鼓励下一代的过五关斩六将的励志故事。

L是在华人社团中相当活耀的一名牙医师。出身于医师世家的她不但家世显赫,成绩亮眼,完全没有大家闺秀的娇气或颐指气使,或许因为这样我们才变成朋友。连蔡总统都访问过的她,私底下却时常感到焦虑和恐慌。她一直到后来才告诉我,虽说她念了牙医之余还念次专科,但在她的医生世家里面,她永远是“还不够”的那个,只因为她没有和所有的亲戚家人一样选择医学院。

霸气医师A姊国小时移民来美,名校毕业的她,嫁给了憨厚老实的牙医老公,生了一个胖嘟嘟的可爱儿子,夫妻同心,齐力断金,成为令人称羡的顶客族,住的区域是南加州最天龙的圣马力诺地区。但A姊却告诉我,“你知道吗,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觉得其实我不够好,甚至现在的头衔和掌声,都不是我应该得的。”

我承认在霸气A姊告诉我这段话的时候,我整个吓到,因为霸气A姊的气场和展现出来的自信心是说一就不敢让人说二,如果说我不只一次被人误以为是牙医助理,但她只要一站出去,就没人怀疑过她是医师。

A姊的父亲是个虎爸,我曾经抱怨虎妈要求我学英文时每天背太多单字,但却在认识A姊之后才发现她父亲当年为了迅速让A姊接轨美国课业,一天的要求背两百个,瞬间让我觉得虎妈真仁慈,照亮我家门窗之余还真的发出爱的光芒。

“你知道吗,我永远记得我去看我住在偏乡的一个朋友B。”A姊边替她的孩子摇秋千,边对我说,“B并不是医师,没有名牌,甚至工作也都不会是亚洲人所认可的三师职业。一辈子也可能住不起我现在住的昂贵学区。但我看到她和家人互动的模式,那麽快乐和满足。那种知足我从来没有体验过,也是在那个当下,我决定不要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功成名就却如此不安。他不当成功人士没关系,只要他能够独立养活自己,这样就够了。”

“这样就够了”这五个字在亚洲式教育底下,还真的没听过。我们学会念好书,却没人教我们思索自我的价值。我们被教导的是如果成绩好工作好学历好,就会被接纳,否则就会拒绝。我们学会和他人竞争,于是我们成功,我们光鲜亮丽,然后我们拿起同一套的价值观去衡量身边的人,看轻那些没有达到成功标准的人,奉承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然后心里偷偷地和那些厉害人竞争,要不就是想方设法超越,要不就是想一些其实我们也比神秘人厉害的点,好让自己好过一点。

最让我不寒而栗的,是为了达到成功这两个字,我们开始牺牲一些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真心、比如道德、比如友谊。只因为,我们觉得“这样还不够。”

《虎妈的战歌》一书里曾写道,“西方的家长担心孩子的自尊。但身为一个家长,你对于孩子自尊心最大的损伤是让他们放弃。相反的,让他们完成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是成就自信心最大的方式。”但我反倒认为,自信心跟成就一点关系也没有,甚至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努力迎合别人的认可为指标,被焦虑吞噬时不知如何自处,要不就献身给工作爆肝过劳,要不则用各种不同的东西来麻痹自己,比如酒精或药物。认清自己的不足,并且在尝试过后拥有承认失败和放下的勇气,才是一个真正拥有自信者该有的风范。

而我自己在发现自己拥有不止息的焦虑感时,花了很多时间接受咨商,并且和上帝祷告对话。透过上帝完全的爱,我看到自己被上帝完全的接纳,不是因为我的成绩和学业,更不是因为我的功成名就。也是因为这份爱,让我能够拥有真正的安全感。这个安全感不是来自于我打败多少人或踩在多少人的肩头上,而是来自于我是上帝的女儿。一点一滴,透过这份完全的接纳和爱,让我开始不害怕失败,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或掌声,并且不再汲汲营营,深怕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也让我更愿意去尝试、去冒险、去面对我所害怕的种种事情。

当我放下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时,我才获得不怕失败的韧性和勇气。同时,在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珍惜与满足,并且可以大声的说,

“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