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进 Photo Credit: s13n1 @Flickr CC BY SA 2.0
因特网(因特网)算是靠纯文字起家的。
刚来美国读大学的时候,正赶上因特网兴起,网速缓慢,不管是收发Email,逛BBS,还是光顾网上聊天室,一律只有文字。
现在的因特网科技日新月异,智慧型手机的出现,更让网络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从早期的电子布告栏、部落格,到如今的微信平台、短信,文字作为网络主要传播手段依然长盛不衰。
网络信息庞大如深海
作为行走网络廿年的网民,我为网上阅读总结了两个字:小心。
申明一下,我不是反对科技进步的原教旨主义者,而是个电子工程师,每天都挂在网上,而且有段时间的工作,就是设计网络交换器,是给“信息(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建材的。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信息高速公路”这几个字上。
首先,来看看“信息”这个词。
因特网本质上是信息集散地。有多少信息?查了一下(当然是用Google),1996年刚接触因特网时,全世界只有廿五万个网站,如今大约有十亿,而且每分钟多出两百七十个。至于到底有多少信息存在网上,无从确知,就算是“万能”的Google,也不过才索引了整个网络信息的0.004%,其他则是连Google都还没有涉足的黑暗领域。
常人接触到的因特网更小,但信息量依然庞大。每一秒,有五篇WordPress部落格发布,4883条facebook状态更新,7138条Tweets发出,53257次Google搜索,118497支Youtube视频点击。
很遗憾,我只有一个大脑,一对眼睛,面对信息海洋,必须筛选过滤,若冒然跳入,瞬间就被灭顶了。
速度与危险常成正比
被信息淹没是怎样一回事?这很容易说明。
刚才查找上面那点数据,大概花了我卅分钟。为什么要那麽久?查找比较费劲吗?不是,找到它们只需五分钟,但另外的信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等回过神,半小时就没了。那些文字也挺有趣,否则不会驻足,但有用吗?完全没有,而且,看过就忘。这就是不小心,被淹了。
人有求知的天性,但是和其他的欲望、能力一样,需要意志和灵性来驾驭,不是能吃、想吃就敞开吃;面对前所未有的信息大餐,需要格外节制。
两千年前还没有网络,先知先觉的庄子先生就已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换句话说,什么都读,信息摄入不加选择,毫无控制,是要死人的。
接下来,是“高速”这个词。
它原本是描述网络数据传送速度,这里引申一下,是用来描述信息更新的速度。
快不是坏事,就像交通,如果仍然靠走路上下班,好些人从日出走到日落还到不了公司。但速度和危险通常成正比,走路撞到电线杆最多疼一下,驾著车去撞就难说了。在高速的网络上纵横驰骋,有同样的危险。
有网络前,获得新闻的渠道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一般人也只是在下班回家时才更新一下。现在的新闻周期是以分秒为单位,消息一旦发布,转瞬间就可以传遍整个世界,一周七天,一天廿四小时,无休无止,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能掌握最新最快的信息。
这成了现代人炫耀的超能力,感觉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而且容易上瘾,偶尔断网,就感觉无法忍受,因为超能力被剥夺了。
深层阅读与永恒更靠近
这并不新鲜,和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所痴迷的“你们便如神”的感觉一样。
但是,那毕竟只是种错觉。不断地接收,只会给人聪明的假象,因为信息并不等于智慧。
信息需要经过分析反思,慢慢咀嚼,才能产生智慧,一味狼吞虎咽,不可能消化。虽然每天从大小萤幕上,不停下载信息到脑中,但实际情况是,昨天的新闻,今天扔到回收桶,明天就忘得干干净净,来去匆匆。这样的阅读不能为敬虔生活、属灵生命供应养料。
所以相对于其他阅读,不管是时间还是精力,网上阅读应该是投入最少的。一天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上班、家事,剩下的实在也没有多少,个人阅读时间就更显可贵,必须花在读经和书籍阅读上,因为深层阅读与永恒更为靠近。
看新闻与其追得快,不如读得深。少接受点信息,多点时间对看到的新闻进行咀嚼反思更好,如果还有时间,就简单记下想法。
前不久曾读到一则,采访特斯拉汽车CEO─Elon Musk的新闻,谈他的三个人生目标,分别是:改变人们驾驶习惯、保护环境、拯救世界。作为电动车公司的老板,前面两个目标在情理之中,最后一个却让我想了很久,因为“拯救世界”这个词,具有浓厚的神学意味,有很多潜台词可以发掘。
反正日光之下没有什么新事,抓到一点,就好好琢磨,看看从其中能读出什么端倪来。其实,真没有什么新事。人从出伊甸园那天开始,就从没有停止过各样轰轰烈烈的自我拯救。也许Mr.Musk并没有意识到,他的确是在炒一盘千年冷饭,只不过加入点新味道。
基督徒当有完整世界观
最后,聊聊“公路”这个词。
既然是公路,每个人都能在上面行走,并不专属于特别的个人或群体。各样思想在其中汇聚碰撞,迸发出超越个体的能量,让因特网成为现今世界发展的一股主要动力,小能影响个人生活,大则改变国家政权,社会进程。
基督徒一样会被影响,看一篇脸书短文,浏览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日积月累,所读的文字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就拿之前提到的新闻来说,我们常以为新闻就是发生的事实,单纯如同白水。其实,读者接收的已非原始素材,而是庞大“新闻生产线”上推出的加工食品,迎合大众口味的消费品。
某天浏览新闻,有事离开一下,网页留在萤幕上。过了一会儿,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满脸惶恐地跑来问我,是不是快要打仗了?我毫无头绪,问她为什么这样问,她指著电脑萤幕。仔细一看,当天几个头条分别是叙利亚战况、欧洲难民危机、美国种族冲突与枪击事件。耸动的文字与硝烟弥漫的照片,勾画出动荡不安的时局,难怪还不知道如何解读新闻的女儿会感觉不安。
孩子固然幼稚,现实也确有其阴暗面,但媒体往往将血腥细节无休止放大,因为从商业效益来说,那些才是卖点。他们只负责搅动起读者心中的恐慌与焦虑,并不提供任何解答,因此形成一种残缺的叙事。
类似的残缺在开放的网络上随处可见,因为因特网是一个“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疆域,这是它力量所在,也是“阿基里斯的脚跟”(弱点)。每个群体都在述说属于自己的故事,却无人提供一个完整的解释。
基督徒想稳妥地行走于信息高速公路,心中必须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描述丑恶的同时,并不忽略无法轻视的美丽;承认心中的焦虑,却也指明盼望。简单地说,这就是圣经里所呈现的,从创造、堕落、救赎,到最终更新的完整世界观。
所以,“网上的阅读”需要“网下的阅读”做为根基,才不至于走失。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生命之思》行走于信息高速公路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