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人间剧场专栏 侯刚本 博士
至圣先师孔夫子曾在《论语》为政篇告诉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段话当时是孔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路,有关明辨事物“知道与否”的真谛。这段话简单来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虽然这段话很多人在求学时都曾读过,然而若要真心把话中的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做得到。
以前在博士班读书时,前几年修课的时间,每一堂课的授课老师们,都会针对课程的内容,给我们阅读非常大量的文献。透过量大质优的阅读训练,为的就是要训练每一位未来的准博士们,如何经由阅读快速掌握某一块知识领域的疆界范围。说真的,有些派Reading比较重的老师,往往一个礼拜给我们阅读的份量,若是真要逐字细读根本就读不完。因此,每个博士生进教室上课时,人人都是带著诚惶诚恐的心情,就怕读的一知半解“二二六六”(台语:意即“洒汤漏水”之意)惨不忍睹的状态,一旦要是被老师点到要我们针对当周文献内容,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时,这时候被点到名的人皮就准备绷紧,因为要是胆敢在课堂上瞎掰胡诌,你就等著被老师揭穿,并且狠狠地不留情面当场刮你一顿。因此,诚实为上策,有读就有读,读懂多少就是读懂多少,就算被点到名了,你就针对你有读或你读懂的部分来说;至于那些不懂的部分,也不需要不懂装懂地硬撑场面瞎掰胡扯。因为就算一个人都读到博士阶段了,广大无边的知识领域,还是有很多不懂的事物,有待我们一一去厘清与探索。况且在这些真材实料的老师们面前,就算你坦承你的不懂与费解,老师们也不会当众羞辱你嘲笑你,他们反而会流露出春风化雨的那一面,为你开示解惑指点迷津。毕竟有时候在学术的场合中,往往也就是透过师生双方有来有往的讨论,知识才会愈辩愈明愈来愈精彩。
知之为知之在我的理解里,它不但牵涉到当事人对于一件事物知道的程度与否,甚至这个人是不是发自内心诚实以对地看待,知道与不知道的背后,究竟自己真的懂了多少?掌握多少?了解多少?费解地又有多少? 正因为那些年在博士班所经历,如此严谨扎实“知之为知之”的训练,以至于它深深地影响著我,让我面对所有关于知道与不知道的事物,乃致一知半解的半生熟思想时,我既不会也不敢不懂装懂地漫天夸大放肆吹牛。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世界里,宁愿有几分说几分,也不要不懂硬装懂,然后被高人拆台踢馆,弄得灰头土脸没脸见人。
士农工商每一行,男女老少都一样。尤其是遇上“外行领导内行”的处境,真的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要是不懂非要装懂,不出事最好没事,倘若真是惹出事情来,严重的话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小则伤人误事,大则祸国殃民。
之前我见识过某校的新设科系,那位创系顶头的系所主管,就是一个能力不足的大外行,偏偏这位没有自知之明的充能之人,为了紧紧揽住痴心巴望的职缺,成天便对高层掌权者使尽各种浑身解数讨好卖乖;可悲亦可叹的是,正因为知识学门隔行如隔山,就在这位创系系主任明明处处不懂装懂,假模假式现学现卖长久恶搞下来,搞到后来在他一年任内聘进来的三个老师,一年后全部跑光光。重点是老师跑光也就算了,原本一个班级招进来约莫40来个孩子,绝大多数也都在一年后全都纷纷转跑。莞尔的是,明察秋毫的高层掌权者,用人也真是睿智至极,宁用卖乖不用贤能的结果,最后演变成各校相关科系同业,大家看在眼里“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共同笑话。诺,这就是不知装知不懂装懂之下,所构成教育单位误人子弟的负面活体见证。
所以我说了:“士农工商每一行,男女老少都一样”。特别是面对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本位,明明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要是不懂非要装懂,那就最好不要闹出事情来。否则一旦惹事出包,轻则伤人误事,重则祸国殃民。误人子弟的瞎搞系所,就是一个最要不得的错误示范。
图:不懂装懂最关键的主因,想必是当事人对自己缺乏自知之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