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  钟艺

手机、孩子,这两个词只要被放在一起,就能让千万家长心头一紧。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手机过瘾”的问题时,很擅长用“坚壁清野”的政策。不过强制性的将孩子与手机隔离,这招真的管用吗?

我的姑姑因为手机,一年之中和孩子起了很多次冲突。她没收手机了很多次,但其实每次都不能真正的让孩子远离手机在这个手机遍地的时代,孩子重新找到一个可以玩的手机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强制性禁止孩子玩手机只是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孩子发自心底的做出改变。

自己自发的不沉迷于手机,这是自律。别人强制我不沉迷于手机,这是他律。自律和他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家长一味的给予孩子“他律”,那麽孩子就丧失了和自己对话、成长的机会,他的自觉性会逐渐减少。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变相将问题放大。所以,家长只有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才能帮助他培养起自律性,然后彻底解决问题。

自律的养成是个“支撑点”不断累积的过程。“支撑点”可以理解为孩子面对诱惑时做正确选择的能量。能量越大,孩子越有可能击倒内心的小恶魔,去做正确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GYAN28

首先,家长要不断向孩子输送新信息。让孩子接触不同的食物,培养起兴趣爱好,这很重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能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如果孩子平时接触的信息除了学习就是一成不变的生活,那麽手机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寻找“新鲜感”的来源,对世界的认知仅局限于虚拟世界,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相反,如果孩子能与新的事、新的人创建连接,他们就会好奇、主动,在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比同龄人懂得多、看得多的孩子,在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时,也能相对容易的克服自身弱点,选择真正对自己好的选项。

其次,家长需要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互动。在互动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正向反馈(比如肯定、赞扬,甚至是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励孩子去表达,说出他们的困惑、感受。家庭成员的积极互动,不仅能让孩子的所知所想有了沟通的出口,还能让他们从外界的各种反应来不断矫正自己的意识,逐步让自己的理智战胜感性。

最后,家长需要明确的是,孩子玩不玩手机,其实这并不是核心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创建一套正确的价值观,自我意识是否健全,有没有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思维决定行为,孩子认知清晰了,自然就会向著正确的方向去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