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 钟艺
被人说性格好的人,其实可能也是最孤独的人。不会拒绝朋友,自己觉得很软弱;明明心里很委屈,却只能说“没关系”。在不懂得拒绝的境况里,往往活不出真实的自己,在很多关系里,“讨别人高兴”也会变成固定的人设。
为什么我们会讨好别人?如果年幼的时候我们发现某种方式会带给自己存在感,或者身边的人会因为这种方式而喜爱我们,那麽长大后我们就会执著这种方式。一方面,我们会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关注和喜爱,另一方面,当有消极情感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隐藏、躲避来减弱别人对自己情绪的觉察。
事实上,用“讨好”方式创建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很不稳固的。只用一种“好人”人设来进行交往,对方对你这个人的认知也是单薄的,不三維的。久而久之,社交圈也会渐渐把你排除在外,毕竟,人们终究还是会喜爱“丰富多彩”、“有意思”的人多一些。
除了会说“Yes”,我们也需要学会说“No”。亲和力虽然重要,但“No”更能为我们带来他人的尊重。人的价值除了自身能力体现外,往往也需要“No”来彰显,拒绝能让你变得更珍贵。
开心与愤怒,拒绝与接受,它们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一样重要,一样有意义。如果没有愤怒,对方怎么知道他们触及了你的底线?如果没有拒绝,对方怎么判断自己是否越过了你的边界?伪装成没有脾气的人,最后也就没有了真实,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存在感。
不敢拒绝别人的背后是害怕别人拒绝自己,不敢愤怒的背后是期待别人可以悦纳自己。然而,别人没有义务为你的期待而活,你也没有责任为别人的喜好而活。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们更该关心自己如何活的真实和洒脱。人见人爱的木偶娃娃,并活不出生命该有的色彩。
如果我们在成年后发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想要改变并不简单。这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需要在数千次抉择和自我对话中,才能被渐渐纠正。而且,对于大部分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从“讨好别人”中走出来,大半生都在为比人而活。
所以,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可能当下不起眼的行为,已经无形中为孩子的未来埋下一个定时炸弹。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行为不合心意时,首先是呵斥或打骂,让孩子在害怕和恐惧中不断认识到讨好家长能为自己带来安全和赞美,那麽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是个“老好人”,深陷“讨好型”人格的怪圈。父母是孩子的性格、秉性的塑造者,一举一动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切不可随著自己的性子鲁莽行事。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