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钟艺

能否讨人喜欢,这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是怎样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呢?也许你给我的答案是:勤劳、热情、完美、尽力帮助他人,甚至是聪明、自信、漂亮。但在我看来,评判你是否“可人”的对像是人,并不是一个按数值打分的机器,所以力求完美也许并不是最好的讨人喜欢的方法。

先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史实。1961年肯尼迪下令美军从珠湾入侵古巴,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最后以惨败收场。然而,这一场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肯尼迪政治生涯最重大的战略失误却让他收获了更多的民众支持。当后人再看回这一故事时,发现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因素:其一,肯尼迪并没有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而是直视问题,承担了全部责任。其二,一个并不完美的形象反倒让民众感到这个拥有至高权利的国家领导人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也是一个“普通人”。

这样的出丑效应如果完全照搬在生活中会略有些夸张,毕竟因为错误而变得让人欢迎,这个理论有很强的条件性:例如你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本来就是完美的,只是让人有些距离感。但这一历史事件确实可以提醒我们,不必太过在意生活中我们犯下的小错,处理好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有机会扭亏为盈。

LIK

不难发现,我们常常会很反感喜欢八卦或者热衷于讨论他人的人。如果你身边有人喜欢讨论别人身上的缺点或者对此不停抱怨的话,你也会慢慢远离他,这其中的道理大致都可以归因为“转移效应”。这种效应所带来的结果是,当聆听者在接收你发出的不好信息时,也会将你口中提到的那些不好品质转移到你身上,认为你也是拥有同种特质的人。鉴于此,如果你希望身边的人更喜欢你一点,就多说一些正面的信息吧,多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点滴。

私人空间,这个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淡薄的概念,很少有中国人可以做到完全尊重和不涉足对方隐私。喜欢去评价身边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动向、工作成就、收入水准,这就触犯了“讨人喜欢”的大忌。人与人之间舒适的相处模式,其实是应了古人的“中庸”之道。在亲密和疏离之间,我们应该尽力找到平衡点,既不漠不关心,也不过分热情、涉足过多。在该在的圈子里活动,不要越线,哪怕不能增加你的受欢迎程度,至少能减少你被人讨厌的几率。

更讨人喜欢,这个“愿景”其实不仅仅适用于陌生人、工作合作伙伴、朋友之间,也适用于亲人和爱人之间。不要因为亲密的关系,你就忽略了对身边人“爱”的培养,毕竟那是生活动力的来源,也是我们抵御外界风浪中最可靠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