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锦虹

据说,汉代以前的中原汉民族并不食面。先秦《十三经》中就没有“面”、“饼”二字。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在战国、汉代时经新疆传入中原。汉以降,中原统称面食为“胡饼”,由此推测面食大概是从新疆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而来,才有今日中原大地面食与米食平分天下之势。然,面食虽好、虽香,我自幼却不能食,尤其是面条,每食必泻。

青年时,庄上的老中医对此久治不愈也头疼。只好说:“小麦是隔年越冬生长之物,性寒,脾胃虚寒者,慎食之。”后来,我成了农村生产队的壮劳力后,冬天都要去工地挑河。那年在海滩围垦,禁不住面香的诱惑,也随众挖土支锅,用白菜帮子下面条改善伙食。果然,我半夜肠胃痉挛,疼得在工棚的地铺上翻滚嚎叫。在那个海滩的冬夜,我断定,今生大概不能食面条了!

我离开农村进城工作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工作生活的苏北小城东台,有一种传统著名小吃——鱼汤刀面。相传是清乾隆三十年由宫廷御厨传授, 1924年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后被列入《中国小吃谱》。因其汤,由地产野生鲫鱼和地产海虾米等物熬成,炮制方式独特,味,鲜而不腻,八方来客都以能尝一口本城正宗的地产鱼汤刀面为乐事。


【鱼汤面】

在这样的文化遗存背景下工作、生活,如拒不食面,岂不被人讥为另类。于是,凡朋友兴起,我便随众浅尝,抱著别人幸福我也快乐的心情,去迎接腹泻的挑战。如果是自助餐,面条,仍然不是我的首选。那年去皖南考察,住黄山大酒店,早餐我未点该店新推特色面点——鸡汤龙须面,而选了煮鸡蛋,炸油条,小米粥,同事见后讥笑:在五星级大酒店用早餐,还喝粥,老土冒!


【鸡丝龙须面】

后来,我是经过若干次“搜肠括肚”的摸索,总结出经验,只要将面条“煮烂、配菜、多汤”的“特色化”改造,便能浅尝其味,且肠胃平安。多年前去北京学习,友人邀我品尝“老北京炸酱面”。盛情难却,只好随往。店小二刚将面条、豆芽菜、芥茉墩儿、甜面酱及葱姜末等碗碟,一一上桌。我见面干无汤,尝一口,很筋道,便向小二要开水冲泡。小二一愣,当场面露难色。友人哈哈大笑,炸酱面加汤,您这吃法忒不地道了!


【炸酱面】

中华面食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却无缘。然而,面香之诱惑实难抵挡,毕竟这也是我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后来的后来,我终于能在兰州吃拉面,在拉萨吃青稞面,能在东京吃荞麦面,不过依然需要请大师父为我做一点“本土化”改造,我方能领略这等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