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刚本

近日,关于晨运的健行,像极了一场透过运动落实创意思维的实践:寻找著没走过的路、发现著没探过的巷弄、感受著不同的风情、体会著邻近周边的居家生活。

话说依山傍水的新居,河左岸山腰处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校风不错,虽说构不上远近驰名的名校,好歹也是所名声不差的山城学府。

通往山城学府的小径,若以学校的座落点做为一个地理上的分界,山上山下俨然两种不同的地志风情。由学校校址通往山顶之处,处处豪华独栋别墅争相林立,那景致映在眼帘,像极了远离尘嚣的欧洲山城。至于通往山脚的入山山口之处,凌乱肮脏的参差败坏,总以为游走在某个开发中国家三不管地带的贫民窟。山城的师生们,就这样每天直击地感受著来自M型社会里,最赤裸无伪忠实呈现的现象现场。山上山下的各自居民,好像也就浑然天成自顾自地上演著,恰如其分M型两端的食衣住行。

我平常健行的习惯,喜欢走河右岸的深林步道,只是偶尔有时换个不同的行径路线,从河左岸途经山城学校,意图转换另一种刻意回避周而复始的常态心情。长年接受质化薰陶的结果,导致养成文化人类学家所具备的那种,对于观察周遭环境必然过于常人的敏觉超能;举凡肉眼所见的静态建筑到行人衣著,乃致心领神会山城上下居民,彼此心照不宣(却又了然于胸)的潜台词下意识…..;点滴之间,空间地志里所连带被赋予的精神与意义,遂不禁合理化地将其一一演绎推论延伸扣连,从日常生活演绎到社区氛围,从社区氛围推论到消费心理,从消费心理延伸到社会结构……;我反思著:那些天生便生在山腰上的人生胜利组们,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眼前所得来的一切,若非造物主的保守以致并非理所当然?他们能否了解今天的优渥与显达,未必就这样长久与永远?同理,山脚下那群成天想著吃饱穿暖,庸庸碌碌灰头土脸的底层众生,明不明白那座逾越M型社会阶级两端的桥梁在那里?晓不晓得如何才能真正破解脱离贫穷线魔咒的生存密码?

晨运健行的异想之间,望著山城学府山腰上下的群落两端,无疑预表著一份真实社会底下,美其名说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无奈却是贫富阶级分明残酷缩影。也因为这样,从山腰上那所学校毕业后的孩子,出了社会面对大千世界时,所有来自人世间的贫富美丑贵贱浮生,那些早在求学阶段便能看懂悟透的懂事孩子,自能明白与人同喜乐与同哀哭的道理真谛。山城老师如是说。

图一&图二:
以山城学府为界的建筑景象,象征的正是M型社会残酷却无奈的现实两端.

 

延伸阅读:

试试 独自旅行

爱与被爱

快乐银行

白马王子,通常都是自私的

阿井老师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