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陕红宇

如果将这次的旅游行为归类的话,那它一定会被划入深度游。目前,主流的旅游形式包括两种:跟团游与自助游。旅游的深度也与旅游本身的自由度成正比,在深度方面,自助游当然大于跟团游,但自助游仍有一些局限,人少力量薄,而且限于时间与财力,并不能很好的挖掘当地特色。

所以这种不同于主流的旅行形式便诞生了,一群人吃住在当地人家中,并设定一定的时间期限,共同完成一件事,同时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所在。而且,一群人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通过不同的分享与认识,这本身会让旅行这件事情变得生动、三維起来,让它的层次变得更丰富,让旅行不仅仅局限于照片与美食,还会增加人的一些思考与认识。其实,这样的旅行才更接近旅行的本质,在放飞自我的同时收获思考与改变。风景只会安静的停留在那里,但看风景时产生的思想的流动与碰撞才是旅行的最大价值所在。

对于我自己而言,最大的思考是对于城市与农村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城市与农村,二者最大的区别是人与其它物种的关系。城市中的主体是人,人是高高在上的,动物是低等的,只有观赏价值,人与动物的联系只限于屠杀与被观赏。在农村,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对比起大山与河流,人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人只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你靠动植物生活,它们也靠你生活,各自做好在大生态圈中的工作就可以了。

但在城市中,这种共生关系是不存在、被破坏的。人可以随意污染河流、污染空气,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但自然对所有的子民是公平的,做的孽总是需要归还的,我们承受著无尽的雾霾天、沙城暴天、各种极端气候……更可笑的是,有时吃点安全、健康、生态、有机无污染的食品也是一种奢侈。

当然,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一定会以各种高楼大厦、各种科技重大突破作为骄傲的资本,但殊不知,当我们的这些引以为傲的东西越发达,现代科技越进步,人离“自我的内心”也就越远。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环境的一部分,你无法忽略人类天生所带有的自然属性。当我们对动植物、对自然失去平等与尊敬的那一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然归属感,也阻碍了自己"很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一些活动。所谓的压抑人性,这也算其中之一吧,只是这种压抑很难被意识到而已。

人类在城市中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创造了很多人造快乐。其实,我们在城市中的快乐都是单一的、浅层次的,买房买车买一切,买不尽的欲望与空虚……人与自然的共生,换句话说是:共同成长,相互依存。共生意味著和谐,紧随和谐之后是"平静"与"知足",这些隐性的东西才是一个人真正需要的。在农村,你可以找到这些东西,但现在的农村仍旧缺乏现代人所必备的一些基础设施,所以,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这些小城镇大多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与医疗水准能满足人基本需求。登龙现在所做的这些事情的意义也许就是推动逆城市化,让人亲近自然,回归真我。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