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乔依丝编译

西方国家有句名言“恐怖的两岁”,而东方国家则是“三岁小孩,猫狗都嫌”,不论是东方或是西方,这2句对于学龄前孩童的描述,可说是讲到大多数父母们的心坎里,心有戚戚焉。这时期的孩子,已脱离了婴儿期的依赖,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加上必须面临生命中诸多“第一次”的成长压力,因此时常会有情绪失控的情形,前一秒玩得开开心心的,下一秒立即“变脸”,总是令照顾者不知所措。

BAD

这样令父母抓狂的行为不仅是专属于2、3岁的孩童,事实上,这样的情形可能会持续到5或6岁。育儿专家Alyson Schafer表示,学步期及学龄前的儿童并非故意要表现这么差的,他们只是在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罢了,不论这个需求是渴望得到关注,还是只是希望能够晚点上床睡觉。她说 : “我们必须让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及期望更为合理化”。针对以下令人沮丧的行为,Alyson提供了一些新的想法供困扰不已的父母们参考。

  • 耳朵根本没在听

作父母的常常认为孩子是故意装做没听到我们讲的话,但实际情形是他们正被某事吸引住而没有听到。我们可以试著站在他们的观点,并且提供选择权,毕竟他们已经十分厌烦在每天的生活里,总是不断被要求做这个做那个,或是不可以做什么。若是和颜悦色地与孩子沟通后仍旧没有回应,那麽表示他需要更多的自主权,需要让他在更多的事上有选择的权力。

  • 行为脱序

许多父母不敢带小孩去公共场所用餐或是卖场购物,因为许多孩童会在这些地方“展现永远用不完的精力”。美国医学院神经科学副教授Lise Eliot博士表示,当孩子感到十分疲倦或是过度兴奋时,他们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博士建议,平日就要尽量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奔跑的机会,并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能活动。若在超市不便让孩子活动的话,可以改用“请他们协助”的方式消耗他们的能量,例如,帮忙挑水果,或是将物品拿至收银台。

  • 乱发脾气

Eliot博士表示,幼儿无法像成年人般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找不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感受,因此,当孩子大发脾气时,若是父母也随之起舞、大声回应的话,将造成恶性循环,使得孩子更加感到不安。因此,父母们努力的目标应该是“减少情绪性的反应、给予更多的支持”,给孩子们一个空间好好大哭一场,给予同理心,并向他保证,若是他准备好要拥抱时,我们随时在那等他。

Reference :

Is Your Child Acting Out—or Just Acting His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