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魏孙鸿 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Picture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常听到人说:“越来越没年味儿了!”但,什么是年味呢?
如果说,既然是味儿,那就必然跟食物有关的话,我想我这年龄段的人,应该也不太能以此链接所谓的年节气氛了。毕竟现在虽讲年菜,但要真找到一样平时找不著、吃不到的菜肴,倒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大概除却年糕相对不是随时可见之外,也就剩下长年菜这类越来越少人会在家中过年才做的几种家味吧。且随著饮食习惯与健康考量的改变,吃跟过年的关系,也越来越是应应景了。
忘了是最近的哪一年到了哪个地方,过年时这家店没开、那家店休息,街上冷清的模样,倒让我深感年味儿。记忆中,以前过年妈妈之所以要备菜备到昏天黑地、勐发脾气,不正是因为年节是市场的大休之时,因此食肆之处也就跟著放大假。买料无门、外食无地,年前自然要好好囤积一番。而小时候的台北城,一方面也是百业均休,只剩风景区跟周边小贩活跃;二方面返乡过年的人口移动特别明显,市面相对于平时便觉冷清,故而以此型塑了首善之都特有的年味儿。还记得高中、大学时期,台北市的主要大街,过年时都还能遇著大半天街上没车的状态,让人可以难得放肆地走在上面。可现在,台北城过年也挤满了人,这印象中的年味儿,也荡然无存了。
反倒是猴年新春,在永康街后段的巷子里窜著时,看著了许多人家门口的春联,是现在最让我感觉年味儿的景了。应是区域人文特质,巷弄里家户门口除了部份挂著政治人物或宗教机构大量印制的吉语之外,高密度地张贴的是自己挥毫的春联。那都是上下联带横批,对仗工整、平仄合韵,且书体多样林立、书风各有擅场之作。脱开那观光客云集的大街,钻进小巷里信步浏览一门又一门真正应景的过年意象,岁月静好之感溢满于心。
自前年因习篆刻而重十毛笔写字后,每年春节前夕,我也开始自己写春联。实话讲,在尤为忙乱的年关之际,要腾个时间来好好写要示于人前的字,那真也是个挑战。但,笔划之间用心对新的一年有所期盼,用自己文化中的宝贵资产来迎接新年,对我而言却是极有价值的幸福。
当对于跨年烟火的期盼取代了过年放炮的刺激时,年味也就只能自己找了。铺上红纸,以笔濡墨、以心用手地写出自己的念想,在于年关的繁忙中平静地用古老的文字期许即将到来的一年吧。就算没法写春联或没地儿贴也无妨,一个春字、一个福字,又或一句恭贺新禧,年的吉庆也就随著自个儿的年味到了门口、进了家门,试试看吧!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