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琪拉编译 Photo Credit: Pexel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你可能有类似的经验。你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看著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父母心里也满足开心。回家路上,孩子想要吃冰淇淋,被你拒绝了,他们生气地大吼:[我们都不允许做任何事!] 下一次,当你把地板吸尘过后,你要求他们清理客厅与厕所,帮庭院除草,然后去超级市场买日用品。他们又开始抱怨:[我们一定要做每一件事吗?]

对于小孩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我们都有[想要撞墙]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尽所能想要避免了,但好像怎么做都不对。行为经济学领域就在研究这类不合理的决定。如果我们可以较了解孩子脑中的[不合理],那我们就较可以准备好养育善良,而非视一切为理所当然的孩子。

我的借口都是合理的

你可能有类似的经验。开车时一辆蓝色轿车突然抢车道,挡在前面。你咒骂[笨蛋!]但几秒钟后发现这辆车疾驶进了医院急诊室。[喔,原来如此。好吧!]你恍然大悟,原谅了他。但当是我们不守交通守则时,我们很自然的归咎于其他合理因素,这种倾向行为科学家称为[基本归因谬误]。

如何应用在教养孩子上?下次全家在一间餐厅用餐,当你小孩开始抱怨服务生送餐送太慢时,可以试著跟他们解释可能她同事今天请假,她要做两份工作,或是这是她一天的第二份工作,她今天凌晨四点就起床了。让孩子设身处地替人设想是如此重要,这是帮助孩子改变[世界绕著我转]天性的方式,帮助他们想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巧克力松饼的诅咒

某天你为孩子准备了巧克力松饼当早餐,他们咬了一口,竟然开始抱怨:[没有巧克力碎片在里面?] 行为科学发现,当人太常接触某件事,就会认为理应如此,这叫做[享乐适应]。这就是为何小贾斯汀总爱买新的名车、我们总爱把厨房弄新的装潢,还有为何乐透头彩得主快乐很快就消逝一样。

在教养上,如果小孩太常习惯吃某牌子的饼干、太常穿某牌子的衣服、太常习惯有人帮忙整理房间,或有人洗碗,这就会变成理所当然。

你知道这不是正常的,对吧?

六岁的艾莉丝邀请朋友雪莉来家里玩。雪莉把她家绕了一圈后,狐疑地问:[这只是你家的娃娃屋对吧?] 原来雪莉的家很大,大到讲话有回音,她从未看过只有一层楼的公寓。

这种行为称作[可得性偏差],让我们把非常态视为常态。因此,当你儿子班上同学都穿一双台币4000元的运动鞋时,你孩子会觉得这种价格的鞋子是正常的,并非他被宠坏了,而这是他每天见到的生活。这对父母是个考验,也因此父母要常常提醒孩子这并非正常的。告诉他们更广大的世界,带他们做义工,服务不一样族群的人,让他们有更广大的社会接触,是很重要的。

对价关系

研究发现我们帮助别人比较喜欢基于社交理由,而非金钱。因此当一位老师请他学生来家里帮忙搬钢琴,若老师事后给每位学生台币300元,这样的帮忙似乎就有些变质了。因为这会让学生开始想:[我的时间只值300元吗?]

因此,当父母付钱请小孩做家事时,通常一开始有效,或是偶尔有效,但是若天天如此,效果就不佳了。你请他们洗碗,他们可能会说:[喔,我今天钱够了,我不需要多的钱了。] 或是开始讨价还价:[如果你要我帮你跑腿买东西,你要付我多少钱才够?]

取而代之,父母应该让小孩把做家事视为一个家能运作的基本贡献。[我知道打扫房间不有趣,但是如果我们一起努力,在午餐前,我们就会有一个干净的空间了。] 然后递给孩子一条抹布,说声[谢谢你的帮忙! ]

一个干净的房子,一颗颗温暖的心,一群慷慨善良的孩子,无价!!!

参考资料:
How to raise kinder, less entitled kids (according to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