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Kelly 律师

今年五月,大学生郑捷因厌倦生命,于台北市捷运上随机杀人;日前台大高材生张彦文因不满女友分手,于大街持刀狂砍女友致死。层出不穷的骇人事件,皆发生在看似前程似锦的年轻人上? 有人指出是教育出了问题,教育部长日前也指出,台湾教育除追求学术顶尖外,应加强全人教育。 然全人教育不单是学校责任,家庭教育更责无旁贷。除了养育课业顶尖的孩子外,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心,以作为[全人教育]的基础?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管理及心理学教授Adam Grant日前在纽约时报专栏发表篇[ Raising a Moral Child],其提供的原则,可做为父母的参考。笔者尝试整理该文重点与读者分享。

1. 言语赞美比物质奖励有用。

要强化道德行为,口头奖励比物质奖赏更有用。因为当丧失物质奖赏时,小孩没有行为动机。但口头赞美强化[分享]这行为的价值,无论有无物质奖励做报偿。

2. 赞美好行为背后的[品格]比赞美[好行为]有用。

有些父母相信赞美孩童的行为可以鼓励他们重复该行为。但是科学家发现,赞美孩童[你真是个慷慨的人,尽其所能帮助需要的人,你真是善良的孩子]比赞美[我看到你把你一部分弹珠给需要的人,这真是好的行为。]更能激发孩童的道德良知。因为赞美品格可以内化小孩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因此,鼓励孩童当个好帮手,比鼓励孩童去帮忙更有用;告诫孩童不要当作弊的人,比告诫孩童不要作弊更能达到成效。这是因为品格反应出行为的话,我们会更倾向做道德与正确的选择。

3. 对错误,应强化[罪咎感]而非[羞愧]。

做错事人的反应是[羞愧]与[罪咎感]。[羞愧]是指我们是糟糕的人;[罪咎感]是指我们知道自己做了错事。羞愧会对人造成负面影响、自我否定,导致人自我放弃或是掩盖、逃避错误。但是[罪咎感]仅否定错误行为,而且可以被正确行为给弥补。当孩子感觉罪咎时,他们正经历后悔的感觉,同理他们伤害的人,并且尝试要弥补错误。

因此父母想要教出有同理心的孩子,我们需要教他们感觉[罪咎],而不是[羞愧]。研究实验也指出,小孩做错事时,当父母表现愤怒、收回对孩子的爱,并且以惩罚、恐吓威胁孩子时,孩子容易产生[羞愧],开始相信自己是糟糕的人。

这时父母最有效的是表达失望、对小孩解释自己失望的原因,该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后续该如何修正等。这样孩子可以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他人有同理心、怜悯心、责任感,以及道德认同。好处是仅否定错误行为,连带的是对孩子的未来有高期待,告诉他们说:[ 你是个好人,尽管你做错事了,但我知道你会表现得更好。]

4. 行动甚于言语。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实验证明,行动胜于言语。例如激励孩童慷慨,无论父母言语上如何劝说,当父母表现慷慨时,孩童也表现慷慨,父母表现自私时,小孩也自私。因为孩童学习品格不是经由从长辈那里听来,而是经由观察长辈的行为而来。更甚者,如果父母行为不慷慨,口头劝说可能短期有效,但是比不上什么都不说但是实际去做更有用。

以上是该文重点。如同义美总经理日前对食安问题指出: 严刑峻罚无法遏止黑心业者,惟有[教育、辅导、协助]为上策。再次指出品格教育的重要,不仅影响个人、更影响社会整体安全。如何从小培养道德感的小孩,父母实要用心思考。

原作出处:
http://www.nytimes.com/2014/04/12/opinion/sunday/raising-a-moral-child.html?_r=0
raising a moral 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