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郭庚儒报导

一名57岁女性,双腿布满红紫色点状斑点,就医发现竟罹患紫斑症,但她使用传统类固醇治疗无效,考虑切除脾脏治疗时,手术前却发生肠胃道出血,经过紧急治疗才得以手术;不料术后血小板数量仍未上升,家属心急如焚,在医师建议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血小板才回复到7至8万/微升,如今病情稳定控制中。

紫斑症是自体免疫性疾病 出血斑块应留意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刘大智指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体内因不明原因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进而破坏血小板正常功能;或血小板制造不足,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使得皮肤容易有针点状的出血点,约3mm大小,严重时四肢布满大片出血斑点,引发血尿或肠胃道出血、甚至肺部及脑部出血而死亡。

国内约2300名患者 700名病情严重
据统计,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的发生率约万分之1至2,国内每年约有2300名患者。刘大智主任说明,此症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好发于18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使用口服类固醇治疗,约3至6个月就能痊愈。慢性则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年度死亡率约千分之2,第一线治疗同样是使用口服类固醇,约有7至8成病情可缓解;第二线则是接受切除脾脏治疗,但只有3分之2的患者有效。

若类固醇无效 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接棒
刘大智主任强调,长期使用类固醇恐影响免疫系统,引起月亮脸、水牛肩、骨质疏松症、容易感冒,甚至出现肠胃道出血等副作用,若治疗3个月以上,血小板数量仍未上升至5万/微升,过去建议切除脾脏治疗;但许多年长患者无法开刀、不愿接受开刀,或担心术后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生活品质下降等疑虑,现在则建议第二线治疗使用血小板生成素,药物治疗无效最终才切除脾脏。

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医嘱性佳、更安全
刘大智主任说明,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分为口服及皮下注射两种,当作第一线治疗,效果可高达8成9,健保虽有纳入,但给付限制较严格且自费药价昂贵,建议用于第二线治疗,缓解症状效果也有5成以上。目前国际上ICR与ASH的治疗指引也建议第二线药物治疗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临床上尤其是每周一次的长效针剂,医嘱性佳、副作用更少,更没有药物、食物交互作用的影响,效果更好。提供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患者,另一种更安全的治疗方式。

本图/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血小板生成素 紫斑症治疗更安全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