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论坛报评论员】Photo Credit: naturework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今年的儿童节刚过去,相信有许多父母陪著孩子们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日;同时我们也确定至少有一对父母在极度伤痛中面对这个节日。我们相信,“小灯泡”的父母和家人目前仍在伤痛中;我们更相信,这种伤痛是外人无法体会的。因而,在继续省思这个伤痛事件之前,我们有一个诚挚的呼吁,任何加诸于受害者家属的道德要求和情绪发泄都不适宜。我们不应质疑“小灯泡”母亲的理性反应;更不能借此事件鼓动社会情绪,进而遂行自己的私利。

思索社会病征 还能做什么?
四岁女童“小灯泡”以如此让人伤痛又震惊的方式离开世界,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痛,对其家人更是如此。这样的伤痛与震惊是对整个社会的重击,因而我们看到许多人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并试图安慰家属。这些发自人性关怀的举动,让我们在伤痛之余还有一丝安慰,至少台湾社会还不至于完全冷漠。

然而,我们必提出更深层的思考,当社会大众短暂的情绪抒发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一、两个月过去之后,就让这个悲剧如同“船过水无痕”一般地从群体记忆中消失,只留下受害者家属暗夜啜泣吗?或者借此事件炒作社会与政治议题,以达到一己之私吗?这些都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有的表现。

但是,证诸以往的经验,我们却忧心“小灯泡”事件可能又会发生上述情况。为了让这件悲剧成为整体社会的“正面教训”,我们期盼社会大众可以跳脱情绪反应,认真思索台湾社会的病征,并对症下药,以有效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人心疏离 互信流失造成冷漠
若认真思索台湾社会的病征,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叹是“台湾社会真的病了”,而且是多重疾病缠身,必须要痛下决心才能医治。在诸多病症中,我们认为对台湾社会伤害最大的病症就是“人心疏离”。共同生活于台湾这片土地的群众,因为政治、经济、教育等种种因素,让彼此的互信快速流失。当互信流失,接著就是冷漠,所造成的结果是:台湾社会容易产生激情,却难以显露真情。因此,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很容易看到群众的愤怒、惊恐和情感的抒发;但激情过后却无法对人持续关怀。

这是台湾社会的根本问题,我们欠缺对人的真诚关怀,也就是说,在整体社会中,许多人际关系是薄弱的,甚至危险的。从信仰的角度来谈,这样的景况已经严重斲伤人受造的本质,因为人在受造之初,就是创建在一个美好的“关系”之上,包括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基督徒虽然可以把关系的破坏归咎于“罪”,这固然是事实;但是诉诸宗教的“道德律”并无法解决台湾当前的病症。我们可以从信仰中发现病症的根源;却必须从人的现实中寻求解决之道。因而,我们认为当前台湾社会亟需做的就是:恢复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关怀。这其实不需外求,当人按照“神的形像”受造之时,就已经具有这种本质,如今我们要找回这种渐渐失落的本质。

追求近利 啃食长远稳固根基
除了人心的疏离外,台湾社会还有一个严重的病症,就是追求近利。因而我们看到,近年来台湾在政治、教育、经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各方面都出现“即席式”和“激情式”的措施。这些满足一时需求,甚至包藏私心的作为,其实是在啃食台湾长远稳固的基础,长此以往,我们确实担心台湾会出现圣经所警戒的状况:“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

因而,我们诚挚呼吁,台湾社会的普罗大众必须为自己和子孙的未来认真思考:真正能让台湾永续经营和发展的道路在哪里?长治久安的政策内容应该为何?

之所以呼吁台湾的“普罗大众”认真思考台湾的前景,而非寄望于台面上的政治人物,乃因为基层群众的社会力量才是真正主导台湾发展的动力。正如基层群众对“小灯泡”发出的关怀,远比政治人物的官方宣示更能安慰人心。最后,我们寄望于台湾的普罗大众,经历“小灯泡”的悲剧后,能够确实看到台湾的病症,并愿意从自己开始,打破疏离、舍弃近利,为台湾打造一个可期待的荣景。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认真思索台湾社会病征,并对症下药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