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陆子帆

大二的时候,有一门课师从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就让我们先读一段《大学》,里面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后每节课都会先读一段,再正式授课。而当时愚钝无知,只晓得《大学》里面在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但并没有用心去领会此书中的智慧精华。

步入社会,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环境,使得这一代人欲望加速膨胀,心态也日渐浮躁。许多人在竭尽全力地追求著物质上的财富,但却不清楚工作外的生活为何越来越纠结和茫然。日复一日地劳碌,但焦虑也与日俱增,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如今中华盛世渐现,迷茫却也一点点地侵占了内心。我们不断地向外求索的同时内心反生无奈乱象。也许我们过度关注心外的世界,忘却了放逐已久的心灵。近来身边的事情太多,想必也是太久没有回归内心,进行一场谈话,以致停下追逐的脚步时找不到北。不经意地想起自己喜欢的一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到此花面前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可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记得那是在看龙应台的作品时看到的,觉得写得很好,就记住了。后来才知原来此话出自于王阳明先生游南镇时,答友人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其实在以前学历史之时,也有接触过王阳明心学,有一些皮毛肤浅的认识,但那时年少无知也不感兴趣,并没有深究。只知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奔驰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先生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去,便能认识本心中的“良知”,从而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

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

如今特地去了解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确切地说,应该是了解何为心学、先生心学的中心思想及如何入门去学习。当然还有先生的生平以及对其思想有所影响的学问和相关书籍也会读,如开篇说的《大学》,以前欠下的,现在该偿还了。

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当今,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是,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又何苦让自己陷入现实的夹缝中苦苦挣扎?

先生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其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