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05大限和教育功利化挑战

【记者李容珍新北新店报导】

“新生儿数目年年下跌,从民国八十七年遽降五万人,代表十八年后的大学适龄人口也将遽降五万名考生,这就是高等教育闻风色变的‘105大限’,又称‘高教冰河期’。保守估计,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院校在此一风暴中被迫转型或淘汰。”中原大学前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潘正德,于八月12日在迦密山学术论坛发表“全人教育与台湾高等教育”专题时,忧心地表示。

廿一世纪高等教育走向商业化
他首先提醒,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教育是推动人类历史与文明发展的主要力量,有其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不过,廿一世纪台湾的大学教育受民主自由、生产形式、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三股历史力量的影响,形成科技专业化、实用功利化的基本特征。于是高等教育不再是以个体或受教者为中心的基本架构,在教育过程中,人不再是主体,大学教育的内涵因此逐渐窄化,普遍把人当作是一种生产的资本及工具。

他提到,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独钟专业知识技能,却偏废人文、社会学科,而形成所谓的“未受教育的专家”,或仅受部分专业教育的专家。当高等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教育被窄化成独厚专业知识的教导时,可能在“偏颇的教育”下,造就所谓“价值偏颇混乱的人”。此一现象,对学术求真、人性求善、人生求美的教育理想背道而驰,且渐行渐远。

他引用前教育部长杨朝祥曾提到的“二十一世纪教育愿景”中,指出“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是迈入公元2000年的教育主轴。教育部亦在“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明订执行内容为“各校重视通识教育以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于是,全人教育遂为全国各级学校所接受,从小学至大学,莫不争先以全人教育为至高之办学理念,但每个学校的“全人教育”完全不同。

魔课师风暴冲击
他说,台湾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年的急遽扩增,至103学年度,总计有162所大学院校。但院校增加,预算上并未相对提高,在僧多粥少的困窘境中,各大学自筹经费变成大势所趋。“大学教育商业化”遂成了台湾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与公共议题。此外魔课师(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大风暴,亦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透过强力因特网,克服“师生互动缺乏”及“评量机制不足”的限制,将课程包装成漂亮商品,每开设一门知名在线课程,吸引不同校、不同国籍的数千人选修,因而带来丰厚利润。但解构传统的学制,跨越学校蕃篱,也造成高教105大限的质量冲击。

值此面临质量转变、生存转换、创新汰旧之关键时刻,教育部今年六月底完成“高教创新转型条例”报行政院审查,试图为高教困境解套。但因欠缺对公私立大学常年资源分配不公之全面检讨,引发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之忧心,认为此条例企图让大学企业化、学店化,鼓励大学举办衍伸企业,更甚者让学费自由、高学费化,造成高教发展更大的危机。

坚持理念全人教育不可忽视
他说,教育理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套想法、信念或理想;没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没有推陈出新的大学文化,大学教育自然无法进步。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理念不仅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具体呈现与实践,也是大学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利器。台湾各大学身处生存与否、转型创新的现实泥沼中,似已无力顾及上述教育理想与理念的体现。其结果是,大学教育的办学理念不过是束之高阁的艺品,如何创造收入,以利生存才是王道。

面对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他认为,学者专家从组织再造、人事精简、国际化、差异化增辟生源,以及远距教学、在线课程等提出解决之道,独独少见从教育宗旨与理念的实践著手。他以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台湾高等教育再启航的历史高点来看,全人教育理念的阐扬与实践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潘正德:大学教育须具体实践核心价值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