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高雄拉法协谈中心主任)

大信跟小美出生在平凡小康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家庭主妇,从小为了孩子快乐的成长,标榜爱的教育,不打骂孩子,还找机会不断的赞美孩子。

妈妈说大信从小音感就好,学东西也快,得到家中叔叔阿姨的称赞;妹妹学东西虽比不上哥哥,但长得可爱,深受爸爸宠爱,在家庭聚会总是被夸像洋娃娃…。这两个从小在赞美跟包容下长大的孩子,一般人可能会判断,这两个孩子应是充满了自信与高自我价值感。

爱的教育就是不断赞美?

两个孩子先后进入小学,成绩平平,还好父母不看重成绩,只重视教会生活。父母有清楚的价值观与教养观,希望孩子有基督徒的品格,将来在社会上能做光做盐;然而奇怪的是,当孩子进入中年级后成绩开始惨不忍睹,在学校在家里几乎完全被动,虽跟著父母稳定的到教会聚会,但主日学的活动既不热衷也不参与,一副被逼来的样子。

无奈的妈妈从要求、叨念到生气,爸爸则是不断的说教,希望苦口婆心可以唤醒孩子对生活有一些热忱。然而没想到孩子进入高年级成绩更难看,态度更不耐烦,勉强配合父母的期待,面对教会的服事则是能躲就躲,总要其他人再三催促与等待。

父母用尽了方法,孩子却似乎离神越来越远,世界的事不仅熟悉还很热衷。哥哥玩起在线游戏可以废寝忘食,妹妹对最新的日韩小物如数家珍。父母退一万步的安慰自己,起码孩子没有变坏,也还听话维持稳定的教会生活。一直到学校跟教会老师无可奈何的告诉家长,孩子已经严重拖累团体,父母才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教养真的出了问题。

难道父母不断的赞美肯定孩子错了吗?

正确鼓励可以激发勇气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只要用对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朝对社会有贡献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勇气来承担生命的责任,并发挥潜能,处理面对的困难。而父母是教养孩子最重要的人,正确的鼓励可以激发勇气,赞扬孩子的努力与意见,可以增加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

然而,鼓励与我们习用的赞美不同,鼓励著重努力的过程,赞美则是表扬事情的结果;鼓励并不对个人作价值的评估,赞美则带有评价与判断;鼓励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赞美则会让孩子以为自我价值是由如何符合别人的需求与价值而决定。

告诉完成作业的孩子“你好棒”、“你很优秀”是赞美,“你很用心有创意”、“你写字很有耐心,作业很工整…”才是鼓励。鼓励的真义,在于增进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了解自己在哪件事情上的态度上是被肯定的,而不是一个模煳的概念;因此鼓励是表示接纳、强调他的努力和进步、欣赏孩子的贡献,也是一个人评估自己的表现和灌输信心与自信的一种评语。

具体回馈孩子付出的努力

大信的父母错用了赞美,以为告诉孩子你很棒、做得好就是鼓励,哪知却让孩子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等著大人指示前进或后退,不思考也不主动,因为没人看过程,重要的是结果大人满不满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从知道自己的能力与缺失,也变得事事没有信心,甚至对生活失去孩子该有的兴趣与热忱。当大信的爸妈学习让孩子为自己的事负起责任,并具体的鼓励他们任何的努力与尝试,而不再用心中的标准给予泛滥的赞美与冗长的说教后,大信和小美开始知道要为自己的课业和生命负责。

虽然付出努力是辛苦的,兄妹俩却开始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并感受到付出努力的充实感和进步,这时自然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有价值的,自信与自我价值感也才创建了起来。

“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希伯来书十二章6节)并且“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篇一二七篇3节),做父母的要按著主的心意教养我们的孩子,而不是依自己的经历或想弥补自己的遗憾。

大多数的父母都爱孩子,也希望孩子能长成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那麽就要学习正确的鼓励,才能激发孩子的勇气,活出上帝所创造美好的特质与潜能。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赞美怎么不管用?─创建自信从正确鼓励开始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白崇亮 史雷顿:爸爸好,家庭一定好
教改制度再改革 台湾才有新未来
《刘三专栏》课业优异背后的致命危机
恐吓是最不好的教育 只会让孩子学会说谎
做到这七点 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