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互动带养出情绪平稳宝宝

【记者梁敬彦台北报导】“婴幼儿成为情绪平稳的孩子,来自跟爸妈的正向温暖互动中,日积月累产生的信任及安全感!”台北市政府社会局与教育局“心理导向之幼儿咨询”计划执行人暨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双语部咨商师孙明仪,七月29日在婴幼儿养育讲座中分享“在亲子互动中带养出情绪平稳的宝宝”表示,当亲子间的“安全依附关系”被创建后,稚龄的孩子会产生自己无论在任何景况下,都会被父母关爱及hold住的认知,焦虑感就会显著降低。维持情绪平稳,随著年龄渐长,挫折忍受度及沟通能力也会提升。

孩子情绪平稳 父母以身作则
那麽和父母有“安全依附关系”的婴幼儿,表现出的正面形象为何呢?孙明仪说,包括“正向的自我感与人格发展”、“较好的社交能力”、“情绪稳定”、“较好的学业成就”及“成人期进入较稳定的亲密关系”。她提醒,婴幼儿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具有“内在解读爸妈”的能力,所以要教养出情绪平稳的宝宝,爸妈必须先“以身作则”。

孙明仪说,亲职关系的核心价值包括:“保护”、“养育”、“引导”、“爱与尊重”、“爱与尊重”、“清楚的限制”以及“视挑战为常态”。她提醒,在亲职教养上,没有“完美的爸妈”,但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爸妈”,然后不断地学习及自我省察来修正。

曾经有一名个案很无助地前来咨商求助,因为当个案张开双臂要拥抱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不是迎上前去,而是惊恐地逃开,细问之下才发现原来个案“太常打孩子”,所以孩子本能性地认为妈妈张开双臂的动作是要打人,所以就防卫性地逃开,这就是提醒为人父母者在亲职关系上“保护”及“爱与尊重”的重要性。

但孙明仪也提醒父母教养孩子“清楚的限制”的重要性。她说,稚龄的孩子会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父母要与他们的情感同在。但若是孩子是交由专业人员(保母、幼教老师)来带养时,父母要陪伴孩子在亲子相处的时刻,可以适应且融入团体生活,这当中两个大原则及界线就是“健康”及“安全”。

例如孙明仪从自己两个小孩婴幼儿时期,就要求他们遵守“回家要洗手”的规定,有一次老二不愿意配合,闹情绪“鲁”了半小时,她在坚守原则的情况下,给了孩子自己选肥皂还是洗手乳来洗手的选择,孩子知道妈妈的底线后,也愿意配合。

清楚界线 孩子学习自己做选择
“父母教养孩子,要在清楚的界线下,给孩子自主做选择的机会。”孙明仪说,孩子从出生开始,亲职关系的互动就是一连串的挑战,孩子闹脾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重点是孩子有没有从爸妈身上获得安全依附关系的信任感。

“孩子会从父母的眼中,看到他自己!”孙明仪说,婴幼儿都会有无理取闹及调皮捣蛋的行为,父母切忌用负面的话语去指责,而是要从孩子的行为中,找出可以陪孩子一同修正的地方,有耐心地陪著孩子来改进。当孩子感受到“原来我是可以这样被爱”时,随著语言及行为能力渐长,孩子就可以情绪平稳地去跟父母沟通,减少哭闹及情绪化反应的机会。一般来说,一个从小就在父母营造充满爱和尊重环境成长的孩子,四岁左右,情绪就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咬指甲是情感需求未被满足
孙明仪也和父母们进行互动与交流。有家长问道:“我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还会吃手及咬指甲,怎么解决?”孙明仪说,孩子是借着咬指甲,希望父母能够解决他的情感需求,若是定睛在解决“咬指甲”这件事,孩子的焦虑来源没解决,仍会透过拔头发或是拔眉毛等方式来抒压。

再则,有家长问道:“手足之间争宠,兄姊会有打弟妹的情况,怎么排解?”孙明仪说,若是家中有新成员加入,对于稚龄的子女而言,就是分配到父母关爱时间的减少,所以他们会因著“嫉妒小宝宝”而有脱序的行为。她的建议是,父母仍要把时间分别出来,跟较年长的子女“一对一陪伴”,帮助他们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安全且独特的,这样就能减少因手足争宠而衍生的纠纷。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亲子创建安全依附关系 爱与尊重立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