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康健杂志223期

作者/张静慧

图片/郑佳玲

2012年文化心理学家余德慧病逝,在治疗期间,他的学生在信中写道“您身边的人多么害怕,怕是自己的私心、无知与贪恋,而让你多留;又怕是自己的无知、蹉跎与错误判断,而错过一线生机”,道出许多家属两难的心情︰是该继续拚、救到底,还是放手让他好走?

究竟病情到什么地步,可以开始考虑接受安宁缓和医疗?

  • 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共病)

比如很多老人家同时有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还有肾脏病得洗肾,或者加上失智症或癌症,而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期寿命有限,此时就可以考虑减少或停止较侵入性的治疗,接受安宁缓和疗护,以减轻不适为目标。

阳明大学附设医院内科加护病房主任陈秀丹指出,共病代表人体已经有多个重要器官(比如心、肺、肾、脑)功能在衰退,整体健康持续往下走,生命可能已接近末期。

相反的,如果只有单一疾病,而其他重要器官正常,不一定就代表生命已到末期。

比如陈秀丹家一位长辈生前洗肾,他平日肺功能良好,有一天罹患肺炎、呼吸困难,但并没有休克等其他严重征兆,她研判应该可以治愈肺炎,便让长辈接受插管并使用呼吸器,后来病情确实好转,成功拔管。

  • 近期频繁住院,体力快速衰退

很多病人半年、一年内频繁住院,甚至半年进出病房将近10次,病情好好坏坏。陈秀丹提醒,当住院频繁、住院天数愈来愈长、间隔愈来愈短,就代表生命可能接近末期了。

  • 生活品质不佳

意识不清、卧床、四肢挛缩、使用呼吸器、插著尿管和鼻胃管、身体多处有褥疮,还有的病人照样每周被推去洗肾3次……这样的人生真实存在著,不禁让人感慨什么是活著?谁想这样活著?

有位老伯罹患失智症,又中风昏迷,住院时又发现罹患肝癌,因为家属意见不一致,有的希望爸爸善终,有的主张救到底,医生只好为老伯插管急救,拖了半年多还是去世了。

陈秀丹感慨,当人躺在病床插满管子,靠机器维持生命,无法思考、言语、活动,只能维持基本生命征象,却没有生活品质可言。“让家人这样活著,这样的爱是不是太自私了?”

888

  • 病人的意愿

天主教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全人关怀师陈怡如说,其实接受安宁疗护最好的时机对每个病人来说都不同,最好先了解病人的想法,是觉得年纪大了,想顺应天命,还是想努力活久一点;若是完全不想开刀或是化、放疗,则要考虑病人是否过去有家人癌症逝世的不好的经验,或担心造成家人经济上的负担。

家属也可以拿病人的病历资料去挂缓和医疗科的门诊,让医师评估病人的状况是否符合接受安宁疗护。

不过,前提是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她说,当病人不理解自己的状况时,自然还是期望痊愈,家人也不敢跟病人讨论是否要接受安宁疗护、是否要急救等。

另外,家人间也常常有不同想法,所以是否能让家人彼此先与病人一起坦诚地表达各自的想法与担心,达到共识,这也很重要。【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康健》223期,网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5008

 

延伸阅读:

陈秀丹:我是医师,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照顾2个失智长辈 唐从圣:该回报爹娘

哪些蛛丝马迹,提醒你爸妈老了?

吕秋远:看到别人受苦,我没办法放著不管

吴念真:那些安宁教会我的事

详见《康健杂志网站》。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