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记者苏湘云报导

目前在医学界,“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风潮正夯。但精准医疗真的是治疗癌症、预防疾病的万灵丹吗?国外学者对此提出不少质疑。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刊载哈佛学者投书,文章指出,精准医疗创建在一连串的假设,当生物标记、检测与药物研发过程任一个环节出错,便会导致巨额研究资源浪费,患者就医权益也大受影响。

传统医疗 疗效发挥不到60%
传统医疗多讲究“标准疗程”,患者治疗用药、疗程大同小异。美国统计出这类传统治疗方式发挥疗效概率不到百分之六十。目前基因体学蓬勃发展,“精准医疗”不只挑战传统药物治疗方式,也让医界、药界更了解为何某些药物只对特定族群有反应。精准医疗拥护者更希望透过精准医疗为患者量身打造治疗计划,以提升治疗反应率。

根据台湾医学会资料,“精准医疗”是根据肿瘤基因型、个人基因表现、个人健康状况,以及临床资料等信息,量身打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疗程、药物,或根据这些信息拟定预防策略,透过这种治疗方式,希望让药物发挥最大效果,并让药物副作用风险降至最低。

精准医疗 研究品质良莠不齐
然而,国外学者质疑,现今许多生物标记以开放科学模式进行,让参与门槛大幅降低,在提出假设方式、实验方式没有一定标准的情况下,研究品质良莠不齐,研究可信度自然大打折扣。

以2004年美国食物药品管理署核准的尔必得舒注射液(Cetuximab)为例,这种药物主要提供给转移性大肠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呈阳性(EGFR-positive)的患者使用,许多健康保险给付将EGFR阴性患者排除。后续研究却发现,此项药物对EGFR呈阴性的病人同样有效,这表示这款药物与EGFR之间并没有生物标记、药物反应率关联性,这结果不只造成金钱浪费,也让许多原本可以接受治疗的病人,因不符合给付条件而无法用药。

精准医疗研究 需有一致规范
生物标记检验标准不一的问题则在乳癌基因HER2检测过程浮出台面。这些检验多以检视细胞表面特定蛋白有无为目标,但不同实验室对阳性、阴性判断临界值却没有统一标准。另外,国外33份研究以肺癌标靶“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基因蛋白1”(ERCC1)为重点,但因诊断方式、测量方法的许多差异,导致结果出现歧异。以上两个例子都显示,相关研究若没有一致的规范、评估机制,便会大幅增加临床应用的难度。

在今年,美国国家医学院生物标记、精确医疗相关委员会所发表的文章中,列出十项规范,厘清政府与法人单位的权责,以及卫政、药检、保险、临床与研究机构等相关规范,透过这些规范,希望让患者不至沦为“不准医疗”的犠牲品。

台湾精准医疗发展脚步迟缓 需更多集成以利进展
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李钟熙理事长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在精准医疗领域当中,从基因检测、基因定序,到临床应用,往往需要投资大量人力。台湾精准医疗发展上,脚步有点迟缓。举例来说,像台湾人体生物数据库(Taiwan Biobank)与健保资料可以相互比对,但目前两个数据库没有链接,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跨部会、跨领域集成,才能有所进展。

参考资料、文献来源:
1.翻译人员: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研究所兼任助理吴怀珏
2.参考文献:Imprecise research threatens precision medicine
3.精准医疗:让疗程客制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3000085-260204
4.参考文献:FDA, Enrichment Strategies for Clinical Trials to Support Approval of Human Drug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5.参考文献:Jeff Shrager, Jay M. Tenenbaum, Rapid learning for precisio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1, 109–118 (2014) doi:10.1038/nrclinonc.2013.244
6.参考文献:HIT Think How precision medicine will support 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 http://www.healthdatamanagement.com/opinion/how-precision-medicine-will-support-population-health-management
7.资料出处:科技部补助「新媒体科普传播实作计划」执行团队、科技大观园
《新媒体科普传播实作计划》(计划编号MOST105-2515-S-006-008)补助产出

本图/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精准医疗 是万灵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