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Dr. Phoebe

JIUA18

"我这辈子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平庸。"–虎妈(虎妈说这段话时我八岁,心里的OS是:什么是平庸?)

对于虎妈来说,读英文不只是把英文读到还不错的阶段,她的终极目标,是以能够和美国课程无缝接轨,不用去上双语学校ESL为主。除此之外,虎妈也希望借由读英文培养出有国际观的小孩(当然我们都知道会英文不代表就会有国际观,不过如果想要精通国际新闻又能看的懂外国原文报导的话,英文程度相当是基本条件)。这篇则来讨论如何在双语之余,也能够达到双文化的目标。我认为这是比较难搞也比较大费周章的部分,毕竟在全中文的环境下,能够让你体验美国文化真的有限,至少在我国小毕业之前,上课思维家庭文化甚至到去外面买东西全都是台湾在地的环境。所以美式文化的接触,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寒暑假的美国行。

由于阿姨住在美国,小孩刚好也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喔其中一个你们也认识,就是我之前介绍过,拥有可歌可泣爱情故事的柏克莱表哥)。虎妈平日里省吃俭用,几乎每年的寒假或暑假都会去美国玩,顺便拜访阿姨探亲。于是,去美国这件事情在我的童年回忆中,代表著许多欢乐的回忆。虎妈带我们来美国的时候,有几个重点:

  1. 绝对永远不跟团,自助旅行才是王道

美国行不只是吃喝拉撒睡跟打屁,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接触到美国文化。一条龙式的团体旅行基本上就是方便让你全程跟在向导的旗子后面听中文解说和中文翻译。因此虎妈只要来美国,一定是自助旅行。当年没有GPS,更没有Google Map。我还记得方向感好的家父总会在出发前问姨丈大致的高速公路,姨丈就会拿出一张纸便条纸,用铅笔在上面画出主要高速公路,比如405号、10号、5号等主要高速公路,大致上告诉家父方向和车程。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没有事先规划也没有事前订房,家父真的每次凭著不同的便条纸带我们来个经典的美西自驾游,征服赌城大峡谷圣多纳、甚至是1号高速公路的九弯十八拐17 Miles Drive。累了就沿途找有空的旅馆住宿,饿了就找附近的速食餐厅吃,我学到原来美国汉堡不是只有麦当劳,有Jack in the Box、Carl’s Jr、In-N-Out(延伸阅读:搞定美国汉堡文化)。吃腻了速食,也会找各样的中餐馆。也因此我也是来美国才知道什么叫做Fortune Cookie(美国中餐馆在饭后通常会给你一个小饼干,里面有夹杂一张告诉你好运气的一些小标语)、吃到什么叫做咸甜腻到不行的Sweet and Sour Chicken(所谓的糖醋里肌)。其中有一年阿姨还搬到美东去,于是我们也顺势玩了自由女神(我当初的印象只是她的鼻孔黑黑的,好像流鼻血)、纽约联合国、和当时还没被炸掉的双子星大楼,我从来没有想过,那里居然有一天会成为我在美国的第二个家。

  1. 夏令营丢包小孩

我觉得虎妈运气很好的是,我的哥哥和表哥童年,两个人个性非常契合,印象中虎妈和阿姨用台语在厨房聊著娘家琐事时,哥哥和表哥会在一起哌啦哌啦的用英文聊个没完。而除了我们一家四口自己出去玩之外,和阿姨一家出游也是每年暑假必做的事情,我们玩遍迪士尼乐园、圣地牙哥的海洋公园(那个时候还没有乐高乐园)、以及洛杉矶的环球影城等等。虎妈甚至还曾帮我和兄长报名美国夏令营,我还记得当时是去学习礼仪的技巧,全程用英文训练我们听力(不过后来大概觉得老师教得太轻松了,也就没有继续,改成就算在阿姨家也要背英文单字之类的)。我还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很小的时候英文根本不太会讲,也不太会听,有一次和哥哥两人在餐厅取餐的时候(虎妈那时候好像在附近但没有跟在旁边),我全程就用指的,说"this"、"that"来和工作人员沟通拿菜。去教会时和同年龄的小孩玩在一起,也许不100%听的懂,但是小孩无国界,玩一玩混一混还是能够彼此沟通。这中间虎妈全不干涉,更不会在旁边陪玩,完全就是放手让我去自己说英文,自己摸索。

  1. 美国采买

这里的美国采买可不是去Outlet扫货,事实上,虎妈一个名牌包也没自己买过,但对于跟儿女教育有关的东西买起来却毫不手软,想尽办法在这里搜刮能够帮助我和哥哥学英文的东西。在美国没有参考书,但是虎妈却想尽办法找到了一系列"你在三(或四五六)年级该知道的事情"的书籍,里面含括了美国历史、地理、科学或是世界文学等等。虽说柏克莱的表哥每次看我和哥哥在念的时候,总会在旁边笑说,美国小孩根本没在这个年级学这么深的东西,不过虎妈的策略就是宁可多学,也不要放过机会。除此之外,当年没有Youtube也没有网红教你英文,还是VHS录像带的阶段,虎妈也会每年都买最新的迪士尼卡通让我们带回台湾好好训练听力。但是一个录像带在当年并不便宜,虎妈最多也就一年买一个新的。另外一个相对省钱的办法,则是在美国度假的时候会精心录下"芝麻街美语"和"Mr. Rogers"(题外话,Mr. Rogers在美国人眼中是接近圣人的等级,他的节目更是在当年近乎所有美国小孩必看)带回台湾让我们反复观看训练听力和理解美国文化。我不得不说扫货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用处的,虎妈带我一课一课的看这些不是参考书的参考书,教会我什么是英国大宪章、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喜剧、美国南北战争的起源和各个重要人物(让我知道Robert E Lee虽然姓李却不是亚洲人)。这些乍看之下都是一些平日里聊天把妹也不会用上的信息,但却成为我理解美国文化的帮助,比如没有南北战争,就不会有后来的黑人运动,以及现在被种族议题撕裂的美国。没有英国大宪章,就没有美国宪法,更不会有人权与自由的捍卫。

  1. 先严后松,落实放手

好我知道这点并不是隶属于美国旅行,但文化的触角其实非常广泛,并不是参考书买一买功课写一写、生字背一背就可以获得。我觉得虎妈另一个带我认识美国文化的方式,就是给我真正选择的权利。亚洲父母往往喜爱替小孩筹谋未来,规划方向,其人生目标为走一条不会受伤没有挫折的康庄大道为主,念个好学位,找个好对象,生个好孩子为目标。虎妈在我十二岁、兄长十七岁的时候,纷纷给了我们两个要去美国还是待在台湾的选择。坦白说哥哥当初的英文底子比我扎实,预备去美国也比我更齐全。但因为考上了第一志愿的高中,因此选择待在台湾。而我当初由于不想考最后一届联考,选择去美国。虎妈其实当初心里是有挣扎的,对她来说,兄长的预备更足,去美国的年龄较大,刚好接轨高中其实是她所希望的。而我的年纪较小,英文也没有兄长准备来的久,因此虎妈有更大的舍不得。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努力支持我们的选择,但也因为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因此虎妈要求我负上完全的责任。就算后来遇到种种不顺遂的烦事,我也从来不会因此而对虎妈而有任何怨怼。虎妈的教育或许严厉,但或许因为她放手落实的十分彻底(而且是跟美国父母一样的程度,我去美国之后从来不问我成绩考了几分,只问我有没有适应环境,有没有交到朋友),因此并不会让我觉得有因为很闷而想要疯狂叛逆的必要(延伸阅读:虎妈放手的勇气)。

当然,虎妈的教育并不完美。文化的影响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我到美国之后,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才适应,比如同学间说的crush代表小情小爱煞到你,或是going out就代表是出去约会(但并不是定下来的意思)等等,这些东西是无论你看了多少的参考书也学不到的,但是在美国上课半年,绝对会自然了解的事情。即便如此,我认为虎妈提供的教育像是垫脚石一样,帮助我和美国文化有更深的接轨。

虎妈希望我拥有的国际观,我却对于那些国际新闻兴致缺缺。也是一直到年过三十以后,才开始对国际上的新闻有兴趣,不为了考试也不为了和美国社会接轨,而是纯粹为了自己兴趣开始关注,但也活得好好的没少过一块肉。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孩子大多都不会按照你觉得应该的牌里来出牌,船到桥头自然直,条条大路通罗马,总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来飞翔。

祝福各位在前往百拎果或摆抠糗的路上,都能够找到最适用于自己小孩的方法。

(延伸阅读:菜鸟新移民vs.归国留学生留学的预备,虎妈的战果虎妈放手的勇气我的小胖老板迟来的右边先生患难见真情远距离甜心诊间爱情故事十个不可不知的旧金山天龙国文化十点让你了解美国的小费文化如何融入美国的聊天文化如何当个临时的在地人美国的医师娘(上)美国的医师娘(下)ABC vs 小留学生 纽约客的美丽与哀愁美国约会网站大作战

Dr. Phoebe的脸书更多Dr. Phoebe的文章关注Dr. Phoebe的哀居

更多美国旅行信息请看<在地人玩美西>,更多美国文化分析请看<美国人的真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