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陈木村

台湾政府在2002年制订了一套“挑战2008黄金十年”的发展重点计划,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即是重点政策之一,同时各县市政府、民间社团及企业也跟著配合展开与落实,其中最明显的几个策略就是延续早期的“社区总体营造”、“商业提升计划”(即形象商圈、商店街)、“观光工厂”、“相关文化园区建置”等,并透过产官学资源与机制,大量培育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文创等人才,同时奖励相关创意及产业创新等,才得以让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有些成果展现。

后续为了再让文化得以深根以及将文化产业化,所以1992年内政部借此也推行“新故乡社区营造”。1993年农委会亦借力使力导入“一乡一特产计划”。1998年农委会又再次导入“城乡新风貌五年计划”。以及1999年环保署也为配合社区环境需求而推广“乡村环境改善再造专案”。以上无论从任何专案计划展开,都是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的规划,并适时导入产业化,以期该项专案计划得以产生后续自主经营与发展的目的。

自此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意识才得以真正导入,但后续却也难以落实。主要是因为从事创作或规划者,普遍以“美学”与“美感”为主轴,所以所设计或规划出来的基地或园区,几乎是缺乏地方文化元素与素材,所以呈现出来的都是设计感很重。就如新近完成的北投文创基地、万华艋舺文创基地、台中创新基地等,几乎可以说是现代化空间与造型设计展。也因此各处新创或文创基地初期人潮虽然很多,但购买人却不多,最后参与业者流动率也很高。

台湾的故宫翠玉白菜、中影文化城、韩国民俗文化村、大藏经,日本狄斯奈乐园、HeiioKitty等,均造就出不同时代的文化产业经济与价值。也无论这些文创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与价值多少,其最大的共通特色都是有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集成。比起现在两岸到处都是文创基地、文创育成中心、文创市集等,都来得精采与务实。

因此当每一个地区的文创要展开时,必须是地方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产业与交通等特色做搜集与分析,并找出具有该地区特色的文化或产业,同时具有无法被取代的功能,如此才得以让此产业在该地区再深耕与活化。

依据此文化原则与元素之后,后续任何场地、基地、园区等规划或建造时,都可以依据此文化原则与元素做创意规划,接者包含后续产品、活动或行销等也是如此的依循。初期或许大家都会有所摸索与模煳现象,但是戏棚下是站久的人的,也就是长期都是如此持续下去的话,消费者印象就会将该地区的地名或文化划上产业等号。

就如台湾瑞芳九份芋圆产业虽然很出名,但却看不到芋圆有关任何景观或是文化活动,所以随时会被取代的危机。云林水林地瓜很具特色品种,但也是缺乏文化产业化,所以知名度不如竹山地瓜、金山地瓜等,其实论种植地瓜面积、品种,还是水林种植地瓜大且好多了。

GOO

万华艋舺文创基地参观人潮稀少

GOO2

新北投捷运站文创基地人潮也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