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挑选这篇文章】

“为何年轻人再怎么努力,换来的却可能还是低薪?”这是台湾年轻人不知喊了多少年的痛苦心声。除了低薪,在韩国工作的她,更感慨的是:同样的专业在台湾只会看见老板觉得用低薪“捡到宝”,甚至有些工作被当作毫无专业而不受重视;但在韩国,一份专业却能获得相对应的尊重。虽然说台湾的职场气氛相对友善,但除了友善我们还剩下什么?

(责任编辑:林芮缇)


取自 pixabay

文/B 型女的日韩走跳人生 

有个网友私讯跟我聊天时,偶尔会分享一些好文给我看。

其中一篇文章特别的吸引我的注意:

选错行的代价》42 岁女主管月领 5 万,寄百封履历想“跳槽加薪”… 只有 6 间公司回,还只给 35K

小的没有要引战的意思,我自己也偶尔会接到这样的信息,询问我怎么从基层往上爬到好公司的主管职。所以我只是就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感觉陈述我的感想,当然,客官们要当作我是小学生的在写读书心得也无妨。

E 子父母都是蓝领出身,是靠劳力赚钱的辛苦人,因为作工辛苦,所以从小爸妈只告诉我要好好读书才有机会出头。

我的确也遵照我爸妈的话好好念书,但不是因为轻蔑作工的人,而是因为我看到了为了养家辛苦付出劳力赚钱的父母,这种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鼻酸的感觉,让我觉得不该让父母失望。

我不觉得作工的人特别卑贱,因为他们从事著不一定每个人都愿意的工作。

社会上没有这群人,我们的生活便会乱掉。
每个职业有他的价值,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与尊重。

开头会这么说是因为我想告诉大家, 我不是含著金汤匙出身的孩子 ,也因为如此,我从助理逐渐往上升,在韩国第一家公司工作时也曾经很辛苦,当时也曾经在隔壁室友面前痛哭流涕。

身为一个七年级生,出身在一个平凡不过的蓝领家庭,我也许没有显赫的家室,但就因为我的出身如此平凡,所以更能够感同身受你我对时代的无奈。

对于 22K 是否被过度炒作的部分,我想就我个人的立场来说,我是 22K 政策下的年轻人,那个眼看前几届学长姐毕业领 34K 起跳的年轻人。

当我带著满腹热血准备好踏入社会,22K 的政策原是美意,但却遭资方钻漏洞使得一切本末倒置。

也许看来像是过度炒作,但实际经过这时代变革的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创伤。

台湾是个山好水好,充满人情味的地方,然而我们真得很软弱,对于不公不义的记忆与反抗不够深刻。

韩国也是个政治黑暗的国家,但却有一点作的比台湾好,那就是改革的决心有时比台湾更坚固。虽然韩国始终有著许多问题需要面对与解决,但他们抱持著长痛不如短痛的想法,一点一点的改变。

而不是像台湾为了创造低薪也能活得很好的假象,我不是海外派出身,没有去欧美当过留学派。

但我读过总体经济学跟个体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概念是有的。就我微小的判断, 我认为物价因为一例一休等业主认为是理由的理由涨价的同时,薪资应该涨到相同的水准。

我不是个专家,但我是以一个时代青年的身分,写出我的浅见。

那讲这么多为什么跟网友贴给我的商周文章有关呢?因为有些论点我觉得讲的太过理所当然却有种不知民间疾苦的感觉。

很像拎北都要饿死了,你还在问我说何不食肉靡一样。

我承认有些工作的确领不到高薪,这当然跟取代性有相当大的关系。当你从事著任何人都能轻易取代的工作,相对来说的确薪资相对来说会较低。

要说这些工作没有升迁与加薪也并不完全正确,毕竟行政职仍旧会依照年资反应出等级,至少他当到行政姥姥底下还是有一群行政军由他支配吧。

的确相对于专业性更高的职缺,行政人员加薪幅度与升迁较有限,不过拿总经理跟清洁员举例并不妥当。

同薪同酬的定义似乎被扭曲了。

身为女性,最为在意的是为何做了一样的工作,连职称都是一样,然而同样是业务经理的状况,对方甚至是自己的业务代理人,薪资却有所差异。

另外我们在意的是, 为何年轻人再怎么努力,换来的却可能还是低薪?

的确每个世代都有成功与失败的人,的确成功的人懂得找方法。但这世界上仍有许多七八年级生很努力上进的希望寻求一点未来与出口。

然而当我们无法踏出国门冒险,因为现实的因素只能工作时,为何最终只能沦为低薪台奴?

那个看轻台湾人才的恶魔不是别人,而是同样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劳方。我不是要妖魔化劳方,也不是想创造对立,只是不懂为何存在制度性的问题没有获得妥善解决,问题最后矛头依旧转向‘因为年轻人不努力’。

这世界绝对有一些是连你我都看不下去的‘年轻人’,同样的也存在著一群你我看了都觉得替他感到可惜的‘年轻人’。

我不是专家,只是个七年级生。
一个被誉为草莓族的七年级世代。

而这个社会即将由七年级开始领军成为中坚世代。
你说,我们能期待些什么?亦或是能改变些什么?

我们只会拿别的国家比较显现台湾并没有性别差异问题,但我们这样自我呼呼拍手的状况并不会让我们改变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很赞同刚进职场要选对工作这点,只是你我年轻时很具体的知道什么是‘对的工作’吗?

我记得我刚出社会,懵懵懂懂的,要说我有想法也好像就只是比别人心思更细想更多而已。这是个用嘴巴讲人人都懂得道理,然而对一个社会历练还不够的新鲜人而言,这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而这中间也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區,文中举例程序人员平均作一年半就跳槽,即使加薪 5 千也宁可跳到新公司,因为新公司加他一万。

这存在著一个叫作‘制度’的误區。

钱真的很重要,非常的重要。

可是对于逐渐该成家立业的青年人而言,薪水、福利制度、工时与生活平衡都一样重要。制度上如果没有太大的问题,其实草莓七年级生也在经过多年的社会历练后,变得稍微强壮一点,懂得没有一百分的职场,但有最适合自己的职场。

不要真的太难熬,七年级很多人也不是一踩就烂的草莓。

说穿了文章是希望告诉女生不要害怕挑战,要打破性别限制。然而身为女性看这篇文章却感觉到性别歧视的不悦感。当然我想笔者本身也是女性,应该没有恶意。

只是举我自己为例子吧,我刚出社会时面试过两家千大企业的行政助理。

当时的我就是懵懵懂懂,当时某千大企业的总经理以压迫性面试告诉我:‘年轻人就要磨练,24K 很高了。’

但可能我爱钱的个性从当时就养成了,所以当下觉得 24K 扣掉劳健保,我固定拿钱回家给爸妈,这样我到底要存多久的钱可以存到我人生的第一桶金?

对我来说,孝亲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管我赚多赚少,都不能让那个从小拉拔我长大,如今逐渐头发斑白的双亲还要担心金钱的事情。

所以即使不才的我没办法让他们过多优渥的生活,仍旧会拿钱回家。
只是对于一个这么爱钱的青年来说,24K 根本就是哭哭的金额。

所以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一个我觉得自己能够接受又看起来比较不会被取代的职缺。
我从行销助理、业务助理开始做,加上我本身有贸易实务的知识,所以逐渐的往上发展成业务。

当然有的老板不觉得贸易是门学问,但我也蛮想问说贸易不是学问请问你干嘛要求求职者要会看 L/C?

的确女性因为踏入婚姻家庭后会对于工作上的野心降低,但是不代表全部的女性都如此,随著时代的变迁,我身边也多了很多跟我一样希望在工作获得肯定,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所期待的女性。

我曾经过著平日在公司上班,假日在当日文家教的日子。入帐比同期同学多,然而也失去了不少个人生活的时间。

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但却有点感叹自己 TWO JOB 的入帐是韩国当地毕业生基本的薪资水平。

当然我也知道这样说得自己有点任性,没有考虑到当下的物价水平。不过即使韩国物价比台湾高,但薪资水准仍旧随著物价水平成正比的成长。

这点就是面临物价齐涨,薪水却停滞的台湾面临的问题。

我记得我在台湾时,发现人气红翻天的知名手摇渐层饮料竟然卖到 70 左右,我整个吓呆了。因为这完全是要吃一个盒饭还是喝一杯饮料填饱肚子的选择。

另外,在台湾行销企划跟行政总务也许是不限科系,甚至踏入门槛较低的工作。但在韩国,这两个职缺仍旧在科系上有基本的要求。

特别是行销类别,在重视行销包装技巧的韩国而言,行销人才是十分受到重视的。不止在主修科系上有要求,连专业性问题也不少。

台湾是个职场气氛相对较友善的国家,然而对于人才的重视度仍就不高。

拿出我的学经历,台湾的公司始终觉得是赚到宝,可以给低薪就拥有叮当。可是在韩国,我获得了对等的尊重,他们让我体会到企业希望获得的人才,

他们愿意付出对等的价值,并愿意付出时间与你协商,希望让你明白对方是有诚意愿意与你共事。

他们仍然希望你是叮当,但你不会觉得自己只是廉价叮当。

一个职场文化以友善闻名的国家-逮丸 (台湾)。如果我们的薪水不要以低薪到全部的人都苦哈哈在韩国闻名就好了。

我是七年级生。

我不是专家,我写出我充满任性又主观的七年级心声。

延伸阅读:

“工作 14 个小时,还是月领 22k”一位年轻业务让我醒悟:成为剥削者才能在台湾生存下去
加班文化全球都有──但美国这样做,让喜欢压榨员工的惯老板们被市场淘汰
【全球低薪】最低薪资 10 年涨 7 成还不够!韩国 38K 的生活和台湾 22K 一样惨
【彭明辉专栏】22K 是政府一手造成的烂摊子:产业不升级、带头剥削员工
月薪 22K 的时候、做 5 万的事?不,你该做的是立马走人

(本文经原作者 B 型女的日韩走跳人生  授权转载,并同意 BuzzOrange 编写导读与修订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