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编译/钟艺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16名实验研究者通过喝下自己的血液来帮助医生找到炎症性肠病的新型诊断方法。

这项神奇的研究打破了一般疾病诊断研究方法的限制,它通过从人的粪便中找到相关蛋白质来诊断肠道炎症。这种蛋白质被称为钙卫蛋白,它是肠道炎症的产物,有时也是胃肠道出血的征兆。该研究的主创人员在8月份刊登的《美国联合会杂志》上进一步解释说,从过往实际案例来看,其实很难识别和判断出钙卫蛋白出现的确切原因。

来自苏黎世胃肠病学和肝病学中心的胃肠病学家Stephan Vavricka博士作为此项研究主要负责人,解释道:“钙卫蛋白是一种极好的疾病标记物,只要它出现那就说明消化系统已经出现问题。不过在某些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因为这种蛋白质而误诊。”

炎症性肠病(IBD),其中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对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部分原因是肠道炎症并不总是跟随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例如,一个人可能在肠道炎症消失后继续出现腹泻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内窥镜检查(一种将带有照相机的长管插入人体肠道的检查)是目前衡量炎症性肠病活动的最佳方法。

但内窥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手术,会给病患带来较大身体痛苦,因此医生更倾向于利用粪便样本来评估患者的疾病。医生进行粪便检查的对象之一就是钙卫蛋白,它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中。在炎症发作期间,中性粒细胞会溢出肠道的粘膜内层。

ACO03

但问题在于血液中也存在中性粒细胞。因此,如果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细胞和钙卫蛋白就都会出现在粪便样本中,医生无法判定检测到的钙卫蛋白确切来源是什么。“在进行这项粪便检查之前,医生并不能确定病患的钙卫蛋白阳性水准,也不请清楚有多少血液进入了肠道。”Vavricka说。

所以为了找到答案,Vavricka和他的同事要求16名健康志愿者以3盎司(100毫升)或10盎司(300毫升)的剂量饮用自己的血液。一个月后,服用3盎司剂量的人转而饮用10盎司剂量,反之亦然。

参加研究的12名女性和4名男性中的大多数是直接饮血,但有少数人选择使用鼻胃管将血液输送到胃部。大约一半的参与者抱怨会有恶心等胃痛症状,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在摄入后会出现腹泻或便秘。

所有参与者在喝了血之后,粪便都发黑,这是血液出现在消化系统中的副作用。研究人员发现,摄入血液后,粪便中的钙卫蛋白水准升高。在饮用剂量为3盎司时,46%的粪便样品显示每1克粪便中钙卫蛋白高于50微克。在饮用剂量为10盎司剂量时,63%样本的钙卫蛋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不过,研究人员在所有样本中并没有发现钙卫蛋白的含量水准高达200微克(钙卫蛋白)/克(粪便),而这一情况往往会出现在炎症性肠病中。Vavricka说,这意味著如果医生在病患的粪便中检测到极高水准的钙卫蛋白,他们基本可以确定病患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果患者粪便中钙卫蛋白的水准较低,那麽医生就需要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比如从消化道出血风险因素入手。

资料来源:These People Drank Their Own Blood — for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