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选这篇文章】

台湾人一窝蜂的特性创造了许多奇观,其中之一就是天空步道。你能想像吗?小小台湾内竟然塞了 18 条空中步道,其中南投县就占了 8 条!

天空步道不仅会破坏环境,许多步道更是盖了之后乏人问津,不久就沦为蚊子步道。这篇文章想让你反思,台湾真的需要这么多步道吗?盖这么多步道是要盖去天空之城腻?

远见团队引言:你发现到了吗?全台正陷入一波“天空”观景热潮,各县市政府为了抢救观光,一窝蜂狂建天梯、天空步道、天空走廊、吊桥,即使名称不同,却都在抢空中商机。比高、比长、比创意,愈惊险刺激,愈能塑造话题,让人眼花撩乱。

《远见》统计,台湾目前投入营运和即将落成的天空步道,加起来有 18 条,若把规划中的列进来,多达 21 条。其中以南投县 8 条最密集,观光收入的一半都靠天空步道撑起来。

难堪的是,这些遍布各地的观景设施,在风光过后,许多因为缺乏维护经费与人力,开幕时挤破头的景象不复见,沦为一座座的“蛋塔桥”“蚊子步道”,过度的开发,也被质疑影响环境生态。

台湾需要这么多天空步道吗?它真的是救观光的万灵丹?《远见》团队走遍全台,找出解答!

远见团队拍摄。摄影:远见记者赖永祥

文/ 王一芝 

今年 9 月 23 日,由阿里山国家风景管理处建造、号称全台最长吊桥“太平云梯”,终于在千呼万唤下正式启用。现场冠盖云集,川流不息的媒体和人潮,把游客中心挤得水泄不通。

当天的参观门票,早在一个月前就销售一空,不少民众都是看了嘉义县长张花冠的嘻哈 Freestyle 宣传影片,想来亲眼目睹她口中站在云梯上的“神级视野”。

对外开放十天前,《远见》团队从嘉义梅山,一路沿著 162 甲线被喻为“发夹弯”的 36 个弯道蜿蜒而上,一弯接一弯,尽头就是海拔 1000 公尺的太平云梯。

云梯果然名不虚传。才过中午,脚下的云浪就袭来,整座吊桥瞬间陷入浓雾飘渺间,不一会儿又豁然开朗,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云嘉南平原,翠绿的山峦尽收眼底,连台湾海峡都看得到。

但这一天,在场所有人都无暇欣赏美景,全投入紧锣密鼓的倒数迎客准备。

工人在红色缆绳搭配白色护栏的吊桥上来回穿梭,做最后的收尾补缺工作,而怪手还停在桥下的施工便道上,停车场外的摊位也忙著装修备料,游客中心二楼正进行网络购票及接驳配套的说明会,一辆辆驶进停车场的车子,都是来踩线探勘的嘉义民宿业者和地方人士。

天空观景热潮:比高、比长、比刺激

当地人引颈期待,因为还没开放,他们就感受到太平云梯将迎来的钱潮,近来每到星期六日,老街上满满的都是人潮。

当地最有名的大坪牛肉面老板说,以前一锅牛肉要三天才卖得完,现在一天就要准备三锅。他一想到太平云梯启用后,太平村可能会人山人海,就雀跃不已。

站在游客中心门口、穿著橘色导览解说服的中年妇女,也是太平人。她观察,停车场的摊位,两、三个月前就开始排队卡位,70 个摊位一个不留,老街上的空屋也被租光了,店全开起来,连屋外的走廊每月也能收到 6000 至 1 万的租金,出外的年轻人更纷纷返乡经营小吃或民宿,这般荣景从她出生至今未有过。

“小小的竹山天梯,就这么轰动,我们也要盖一座更大的吊桥,”嘉义县梅山乡太平村村长严清雅说,早年太平村是往来梅山和草岭的中间点,公路开通后人潮散去,逐渐没落。

他当上村长认定唯有观光才能繁荣地方,提出太平天梯构想,获得当时县长陈明文和立委张花冠全力支持,历经 12 年向各部会争取,还遇到包商解约,好不容易等到完工,“我们太平村要大发展了!”他掩不住兴奋。

盖云梯救观光,严清雅不是头一个。最近全台正掀起天空旅游热,各县市一窝蜂狂建天梯、天空步道、天空走廊、吊桥,即使名称不同,却都在抢空中商机救观光。 各县市,比高比长比创意,还要比惊险刺激,看得全台民众眼花撩乱。

疯狂竞逐,台湾恐沦为天空步道之岛

总计, 台湾目前投入营运和即将落成的天空步道,加起来就有 18 条,如果再把规划中的列进来,将多达 21 条,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条天空步道。其中以南投县八条最密集 ,观光收入一半都靠天空步道撑起来。

小小的台湾,天际线恐将被步道、吊桥所取代,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空步道之岛”。

然而,台湾真的需要这么多天空步道吗?

摊开各县市财政报告,这些天空步道、吊桥的兴建款项,多半由观光局补助。

“我们有挡,但县市首长找立委硬压,实在挡不住,”一位交通部观光局官员私下透露,他们曾试图挡下太平天梯,一方面同质性高,容易产生排挤,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看,周边配套措施根本还不到位,盖了反而衍生更多问题。无奈地方压力太大,就像被人拿刀抵住脖子,只能乖乖就范。

要是拿不到中央补助,县市政府也不会轻易放弃。举凡企业回馈金、风灾补助款都能挪用,甚至把脑筋动到前瞻基础建设计划,就算经费自筹也要盖出天空步道。

县市政府积极争取天空步道,除了能“促进观光”,更是展现政绩立即有效的方式之一。

相较于交通建设动辄上亿,盖一条天空步道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不用旷日废时等环评,县府就可以直接发包兴建,完工后,回收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对县市政府来说,每条天空步道都是揣在怀里的小金鸡。

以全台第一座以玻璃桥面建筑的桃园小乌来天空步道为例,只花了 800 万,开幕三个月就挤进 76 万人,不到四个月就回本 。南投和彰化交界的猴探井天空之桥更夸张,对外开放三个月,就把当初用来兴建的 2300 万赚回来,被喻为台湾天空步道热的始祖。

其他在这两年此起彼落冒出的天空步道、吊桥,几乎也都能顺利在一年内回本,等于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也因此各县市争先恐后地盖天空步道,深怕抢输人家。

今年 4 月,云林林内乡的两位村长就连袂向林务局陈情,争取在龙过脉步道旁兴建景观吊桥增加观光吸引力,“南投已经设了那麽多座天空步道、天梯,云林连一座也没有。”

观景带来新体验,却引爆环境大危机

矛盾的是,兴建天空步道初衷,本来是要让游客亲近山林,没想到环境却可能因此遭到破坏。台湾全新的环境危机就此引爆。

台大国家发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徐铭谦就忧心忡忡,那麽多天空步道入侵山林,干扰破坏生态,也扼杀了自然天际线。

例如为了抢救低迷 20 多年的八卦山大佛观光而设置的彰化八卦山天空步道,施工时就一度因为滥砍林木,引发破坏山坡地的批评。

“落柱式的天空步道,对环境的破坏非常显著,为了把步道架高,底下必须靠很多柱子支撑,” 徐铭谦分析。

对环境伤害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被批评挖掘危崖造成水保疑虑的台东嘉兰天空步道。

来到南回公路西方的台东金峰乡嘉兰村,眼前倾倒的凉亭和一区又一区的永久屋,提醒著当年莫拉克风灾的肆虐。隔著太麻里溪望向对岸贴著山壁而建的天空步道,黄色护栏下的确有一大片崩塌,走在距离河面 20 公尺的步道,亦随处可见松落的土石。

或许因为如此,从前年底开放之后,断断续续封闭了 11 个月,就连《远见》采访团队到访时,也因为保固工程而暂停开放。

“我们没有开挖山壁,只有钻地锚进去,从河底堆沙起来施工,”金峰乡乡长宋贤一澄清,天空步道本来是嘉兰村拉湾连接拉冷冷桥的紧急要道,没有灾害时就当观光用,崩落的土石是上方旧便道遗留的土方和猕猴踩落。

这条天空步道预计今年 11 月重新开放,那时还会不会有落石?宋贤一频频说不会。

很难想像,有了嘉兰天空步道的前车之鉴,今年 6 月才因为大雨导致北侧崩塌,确定是遇水易崩塌地质的台中大甲铁砧山风景区,竟还争取 2 亿 6000 多万的前瞻计划兴建天空步道。

讽刺的是,不管有没有水保疑虑,目前全台湾的天空步道,兴建前统统没做环境评估。因为这些天空步道、吊桥的量体总面积,未达必须进行环评的规定,依法不用环评,顶多送水土保持计划书。

环保署综合计划处处长刘宗勇解释,天空步道既不属于道路,也不能归于观光游乐园,目前环境评估的确未针对它订定标准。他坦言,不久前有环团提及天空步道的规范方式,“但讨论并不热络”。

不过这些天空步道由地方政府主导施设,而审计划书的外聘委员也是由地方政府花钱聘请,不免让外界质疑有球员兼裁判员之嫌。

兴建出发点,须考量环境的和谐

彰师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姜铃透露,自己也曾受邀参加过地方政府的水保计划书审查,“如果初审提出很多质疑或修正建议,第二次会议就不会再受邀,”她无奈说。

对姜铃而言,天空步道等于在山的身上挖个洞,影响范围不只是起点和终点,工程的施作,包括架设便道、管线、电线等,所经之处的生态都将受到改变。“这些天空步道企图用小面积施作的方式规避环评,”她直指。

她也担心,现在最流行夜间加挂的 LED 照明,会不会影响更大,“动植物晚上还要不要睡觉?”

政大地政系副教授孙振义则认为,不少天空步道都设置在环境敏感地带,“既然是公共建设,我强烈建议地方政府带头接受环评,解除疑虑。”

对环境冲击的评估,也不能忽略“游客容许量”。“不是只看多少游客来,而是游客进来后,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冲击,”前观光局副局长、现任高雄餐旅大学副校长刘喜临提醒。

就像白色巨龙穿梭八卦山风景区各个景点的八卦山天空步道就是一例。

去年 7 月开幕后,半年就吸引超过 100 万游客,每天至少有 300 辆游览车进入,但当地居民却抱怨塞车与垃圾量暴增,一度扬言封山,不让游览车再上来。眼见地方政府配套不足,很有生意头脑的当地居民干脆自己来,殊不知也成了破坏环境的帮凶。

选在平日来到南投猴探井天空之桥,很难想像它六年前红极一时的盛况,两旁贩售农产品和吆喝停车的居民,反而比桥上稀稀落落的游客还多。

走过有“微笑天梯”之称的天空之桥,一位上前兜售菠萝的阿嬷语重心长地说,入口那些停车场本来是一望无际的菠萝田和茶园,看到天空之桥热潮,农民们纷纷铲平菠萝田、茶园,盖停车场收钱,“短视近利,农田一旦灌入水泥,就再也回不来了。”

又以当初被赋予解决人车分道任务的清境农场天空步道为例。以前开车走台 14 甲在线清境,沿途苍郁景象,彷若置身人间仙境,但现在如画的景致,因被清境农场天空步道挡住,引发热议。

面对外界批评,南投县观光处处长王源钟反驳,清境天空步道旁本来就群树高耸林立,而天空步道的高度都在树木以下,不会有破坏天际线的问题,“推动观光的人怎会不重视天际线。”

每个人对天际线的界定不一,或许很难断定破坏与否,但确定的是,只要一不小心,就容易显得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影响感受。

“天空步道兴建的出发点,必须考量和环境之间的和谐,而非拿来卖个好价钱,不把自然环境当一回事,”景观学会理事长、中原大学景观系助理教授王光宇指出。

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林静娟认为,和大自然结合的最好设计,是低调且不可见的,她举北横的明池森林游乐园步道,若隐若现融入自然环境,维护好生态,又能扮演引导游客进入观赏树林、蕨类植物的角色,值得正在兴建的天空步道效法。

民众也不禁要问,一座又一座天空步道、吊桥,真的救得了观光吗?“只有人潮,没有钱潮,”一位彰化市议员就曾抨击,开幕前半年,游览车载来一批批观光客,但他们走了一趟步道后,又上车离开,九成五以上都不会到彰化市其他地方观光和消费,“还不如直接发给当地人消费券。”

刘喜临从游客行为分析,这些天空步道、吊桥很难吸引国际观光客,绝大多数都是一日旅游的阿公阿嬷团,讲求高 CP 值,人次很容易冲高,但创造的观光效益有限。

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为了体验刺激的步道而来,而不是透过步道的引领亲近自然,一旦产生这样的猎奇心态,就会导致旅游行为短视,不愿意停留下来,特色地景反而失去原有的价值。

就算有人潮,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打著仿造美国大峡谷透明 U 型步道、被喻为台版大峡谷的中寮乡龙凤瀑布天空步道,两年前开幕后,三个月就吸引超过 10 万人,现在一天只剩 100 人,人气跌九成。《远见》选择周间探访,或许非假日,一个小时不到五个人站上步道,一对从台中大雅专程到访的夫妻走了一圈后表示,站在天空步道上看不到瀑布,只听见瀑布声,“下次不如直接到龙凤瀑布底下烤肉就好。”

不只中寮龙凤瀑布天空步道,盘点全台所有当初一窝蜂兴建的天空步道、吊桥,目前到访人次几乎都仅有原先盛况的 1/10。

思考建设减量,发挥在地化特色

乏人问津的蚊子步道,也不能放任成为天空废墟,这也衍生出后续维护经费从哪来的问题。

以中寮龙凤瀑布天空步道的玻璃桥面来说,不过两年,好几片玻璃依稀可见到因潮湿长出的青苔,让桥面呈现雾状无法透视。

另外,被喻为“全台最惊险天空步道”的花莲亲不知子断崖天空步道,今年 7 月对外试营运不到两周,桥底玻璃就被人蓄意破坏,整片玻璃龟裂,只好紧急封闭。“玻璃桥面不生态、不环保、不自然,维护费想必高得吓人,”文化大学景观所所长兼系主任郭琼莹分析。

值得观察的是,继天空步道后,最近又兴起自行车桥热潮。林静娟观察,明明前几年人行天桥才一座座被拆下来,现在地方政府又一窝疯兴建自行车桥,“台湾长期的问题就出在,政治人物喜欢做看得见的工程,民众才看得见政绩,”她摇头。但就像台南北门水晶教堂、嘉义布袋高跟鞋教堂、各县市都有热气球一样,大多只是一时热潮。林静娟指出,“台湾不需要这么多没特色的复制品。”

“台湾的观光可以不要这样发展,”刘喜临语重心长地说,不一定全台每个县市都要发展观光,有的县市做好擅长的农业,也会变成亮点。

即使卸下向国外推销台湾的任务,刘喜临始终相信,台湾观光很有潜力,不需要那麽多硬件建设,“唯有建设减量,才有机会发挥在地化特色”。

(本文经合作伙伴远见杂志授权转载,并同意 BuzzOrange 编写导读与修订标题,原文标题为 〈全台疯盖天空步道 真能救得了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