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侯刚本  博士

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正因为人的生命具有灵性与思想,因此才能够贵为万物之灵,借由思考的运行,改善生活创造文化建构文明。

一种米养百种人,于是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方法,通常这样的思考方法,必定融合了这个人的成长背景与学习历程。我是一个修习语艺研究的人,话说表层的语艺,探讨的是人的修辞(说话或写字)方式,至于深层的语艺,探究的则是一个人思想理路的脉络。因此,假如容我试著把千百种思考的方法,收敛成几个简单的概念,我想大致可分为四个“两两一组”的对应关系:

首先,第一种是“收放之间的思考”,也就是“系统型”与“发散型”的思考方式。回想生活中,那些总是“收”著想事情的人,他们的人格特质比较偏理性,思绪路径也充满条理。至于习惯“放”著想事情的人,他们总是天马行空天性浪漫,点子超多并且常常一发不可收十。只是“收著想事情的人”,虽然头脑清晰但较为无趣,而“放著想事情的人”要是放过了头收不回来,也常常会把身边的人搞得很累很惨。其次,第二种是“深浅之间的思考”。有人想事情想得很深,有人想事情则想得很浅。深浅个中当然自有情况的正反两面,正面的深是“深思熟虑”“慎思明辨”,负面的深则是“老谋深算”“居心叵测”。至于浅,正向的浅则是“不要想太多”“想开一点”,至于负面的浅便是“有欠思考”“粗心大意”。第三,讲到思考的宽窄,想得宽的人自是心胸宽大胸怀万里,而想得窄的则是“鸡肠鸟肚”“小鼻子小眼睛”。最后,谈到关于思考的软硬,主要是在讲一个人面对事情应变的弹性,有的时候该硬时就要坚持到底,有的时候该软时自要懂得视情况灵活权变。

以我自己的生命历程为例,从当学生到现在当老师的一路观察来看;说真的,这么多年来台湾的教育环境,并没有在思考(思辨教育)的这件事情上,给予学子们足够的训练,导致整个国家从上(领导)到下(基层)从老(长者)到少(晚辈),大家思考的深度厚度宽度广度,普遍都不够深。

有一年,我因著任职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会长,打算透过校务会议请校方集结各科老师,融合不同学科学门,推动全面性的思考运动。我当时心中的假设是:“不同的学门学科,本当应有一套属于那门科目思考的方法。坦白说,那个时候我在推这个提案推得很用力,可是到最后仍旧宣告无疾而终,原因是因为连老师自己都不懂怎么思考,又如何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动学生,进入知识学门情境,巧用记诵(文科)推理(理科)分析(社会科)验证(自然科)创造(艺术科)……等方法,活用大脑锻炼思考?

我们常常听到人家说:、“xxx很会想”、“ooo很不会想”…….;到底会不会想的“会”与“不会”,标准在哪里?又如何鉴定?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由于我们所生存的客观世界里,处处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待我们一一面对一一克服。因此,“会与不会”的最基本概念,显然是要评判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掌握问题“解决问题”。乃致必要的情况,还要懂得如何技巧性的“制造问题”,让人家来发现分析与解决。

论到思考与方法,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哲学家笛卡尔所告诉我们“我思故我在”的道理:正因为你懂得思考,你才能够带著清楚的意识,使用较佳的方法活在当下,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浪费生命虚度光阴。当然,很多的思考途径与思维模式,其实都是可以交叉重叠灵活运用。重点是,你得常常养成慎思与明辨的好习惯,你才能够熟能生巧应用自如。

THK